一排排类似飞机头等舱的可调节座椅,轻巧的板材隔断出安静的私人空间,通透的落地窗户能看到依然绿意葱翠的小花园,深秋的煦暖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室内,让冷色调的空间变得温暖起来。“陆阿姨,我这次治疗全部做好!今朝感觉蛮好,小囡马上来接我回去。侬也要放松,相信医生,不要紧的!”跟邻“座”的病友打好招呼,顾阿姨拿着随身小包离开,轻快的步态,几乎看不出是一位刚做完化疗的肿瘤患者。
这个舒适的空间就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新近投用的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远离人员穿梭的门急诊处,也不在相对封闭的病房大楼,可谓闹中取静。 为何还要在门诊和病房之外新设日间诊疗中心这一“第三空间”?相比早年间就已出现的肿瘤日间化疗病房有哪些不同?“其实,比起显而易见的环境改善,打造日间诊疗中心这个第三空间背后更有一番效用、效益、效度的深刻考量。”上海十院肿瘤科主任许青说。
顾阿姨三年前查出肠癌,虽然发现时还算早期,但术后需要化疗。当时那六次化疗让她吃尽苦头,至今还记忆犹新,她说:“药物副作用倒在其次,吃不下、掉头发这些熬一熬也还好,但是每次化疗之前等病床令人焦虑,就怕约不到。”
许青说,一方面是病情危重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急需一张治疗病床,另一方面病房有限的床位难以快速响应稳定期患者的治疗需求,因此,肿瘤日间诊疗服务可以说是应患者之需而生。
日间化疗其实不是新生事物,十院是沪上最早开设日间化疗病房的三甲医院之一,位于肿瘤科门诊诊区内的日间化疗病房给很多稳定期患者带来了便利,但随着肿瘤治疗理念、技术、手段等进步,简单的日间化疗病房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当年也曾“体验”过日间化疗病房的顾阿姨就忍不住吐槽:“门诊区域人比较多,空间有限,坐在那里好几个小时,连窗户都没有!”
这次,顾阿姨复查时发现了肝脏上的转移灶,因发现早,第一时间就做了介入治疗清除了病灶,不过术后还需常规化疗。此前的化疗经历让她有点疑虑,但走进升级了的肿瘤日间诊疗中心,顾阿姨感觉眼前一亮。她说:“做化疗的时候有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我看看书听听音乐,心情也没那么紧张,这次的化疗体验完全不一样了。”
许青介绍,中心不仅设有50多张相互独立、温馨舒适、可调节角度的航空座椅,更是集合了普通与专家诊室、多学科讨论会议室、国际与远程会诊室、护士站、配药间、输液大厅、预检台等多个功能单元。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流程再造——患者收到医生开具的住院证后,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随后携带相应材料交到日间中心预检台,由护士登记并作入院宣教,就完成了全部手续。白天,患者或接受影像、实验室检查,或输注化疗/靶向治疗药物,完成治疗且观察无异常后当晚就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来院接受后续治疗。完成一个疗程的全部治疗后,患者即可办理出院手续。
相比传统的病房诊疗模式,术前待床日从2到3天缩短为1天甚至零等待,每天治疗完成后还能回家,“走读”治疗模式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心理与情感支撑。“走读”式诊疗的好处还在于,平均在院天数从5天降至3天,顾阿姨对比了三年前的化疗费用,节省了将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