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女病房收治了一例患者,该患者自2019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昏倒,眼睛睁不开,四肢无知觉、乏力,伴双手乱舞,并有乱语,但发作时意识清晰,无口吐白沫,无四肢抽搐,每次发作约半小时后可自行缓解。
对于这种临床表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脑血管疾病或癫痫发作,但患者入院后,其主管医生张婵娟医生在病区方政华科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完善动态脑电图、头颅MR等相关辅助检查,排除癫痫、脑血管疾病等器质性的疾病后,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障碍又称癔症,这类障碍都是病理性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应激水平扰乱了人格的正常水平和精神生活,以至个体的某些体验、思维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从意识中剥离,“分离”一词即用来描述这种剥离感。
这组精神障碍之所以在临床上被纳入分离性障碍,并不仅仅是因为都有分离的表现或者运用分离的防御机制应对创伤,而是因为这种分离会持续下去,在创伤事件过去之后继续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
分离障碍涉及记忆、意识、身份或认知的扰动或崩溃等情况,分离障碍患者会不自主地运用分离这一心理防御机制,并表现出病理 特征。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分离是意识状态产生变化的一种保护性活动,以应对难以承受的心理创伤,当患者的状态重新回到基线水平后,此前产生的与分离的链接会消失,精神病学家假设这些创伤性的记忆经过了编码,但未进入意识,即被压抑了。
癔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脑结构与功能、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如经历应激性事件、幼年期创伤性经历等,此类患者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幻想性特征,是分离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起病可由直接的压力、刺激、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诱发,反复发作者可通过回忆、联想、面临相似处境等方式所诱发;部分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患者对疾病常常缺乏自知力,不主动求治,对症状“泰然漠视”,更关注他人对疾病的态度,常有“继发性获益”的可能。
分离障碍临床表现多样,有时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患者可伴随不同的精神症状,这些精神症状可能使分离障碍的主要症状复杂化,同时也使治疗复杂化,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要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
2)寻找诱发、维持、强化患者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离”,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生活,增加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分离症状的治疗可使用催眠、暗示、家庭或团体心理治疗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应对症使用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