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群最懂药的人来告诉你
药学部这群药师又出书啦!
我是刘茂柏,来自闽东沿海的农村,40年前母亲因罹患癌症而不幸离开人世,从那时起幼小的我就暗暗下决心立志从医。
1986年参加高考时,我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最后志愿的中专都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个小玩笑,我被第二志愿的华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录取。带着无奈,我懵懵懂懂地来到成都开启了大学生涯。
30年前的夏天,我怀揣梦想坚决地选择了到医院就业,开启了我不甘愿的药师生涯,每天对着惊为天书的手写处方开始打算盘划价、发药……
自此,家乡的父老乡亲患病时找到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的刘“医生”,我都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但每当面对他们提出的药品使用问题时,我却只能按药品说明书照本宣科。
此时,从前的医师梦重上心头,我报名参加了福建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学历学习。毕业后,我在游枫慧主任的支持下尝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走入临床和药师同事们一起努力探索实践,运用之前所学的药学基本知识和临床医学思维指导患者用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药学管理岗位上耕耘至今,我发现仅凭个人的知识与实践难以覆盖层出不穷的新药,且使用标准不一,合理用药的教育和科普不应该被忽视。于是我带领大家,先后编写出版《安全用药指导手册》一书和制作了《正确用药跟我学》系列视频,并设立了“福建协和药学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传递合理用药科普信息。此外我还在福建医科大学开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正确用药与指导》和《药学服务沟通与技能》。在门诊咨询窗口,协和药学团队长期坚持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用药指导,从工作中积累普通百姓用药的误区和知识点,并让团队中的年轻药师应用这些知识点创作科普短视频,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两年前,我组织我们的药师团队一起撰写了本书。在此,特别感谢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大家在两年多的编写过程中不辞辛苦,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可以说本书的诞生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
“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这就是我们作为药师的初心与使命,也希望通过本书能为大众健康贡献我们团队的药学实践知识与智慧。
杨木英:我在咨询窗口遇到的老人
我是杨木英,1992年,瘦小的我拎着一个破藤箱从武夷山脉的山脚下来到“有福之州”求学并留在福建协和医院就职。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把药品拆开研究或是亲自试药,在临床跟着医生查房或看门诊,患者也会向我交流用药后的反应与效果,这些都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2009年,有位老人在窗口抱怨治疗哮喘的一线药品吸入剂太过复杂,他想放弃治疗,我用了整整三十分钟才让他掌握要领。我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让不同人群更快掌握复杂抽象的用药技能,理解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三年后,我们团队主编的《安全用药指导手册》和《正确用药跟我学》用药指导视频出版发行了,除了在门诊给患者学习使用,全国上百家的医疗机构也在应用。
这本科普书的原始素材来自我们团队长期在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2019年4月,我们开始了编撰之路,两年后,基本定稿,我们有感而发,特写此跋。
我是张金,2014年,我入职福建协和医院,留在了门诊西药房工作。
我撰写的第一篇微信科普文从着笔到发布历时3个月,我深知一篇科普文的诞生是多么不容易!2020年1月,危急时刻我们药师队伍也在后方积极响应,最大程度地保障疫情期间抗疫一线药品及消杀物资的供应,并利用信息化技术在日常药品调剂、处方审核等环节保障抗疫临床用药安全。
2020年,我们开始尝试药学科普短视频,每一条视频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的科普之路还在继续......
我是魏娜,作为一名消化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在患教或面对身边亲朋好友时,经常会碰到以下的咨询:
“如果胃内有细菌,是不是买点消炎药吃吃就好啦?”
“我经常出现胃痛、胃胀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给我开胃药的同时也开了抗焦虑抑郁药,我觉得我没精神病,不用吃这些药。”
消化系统疾病为生活中常见病,大家常自行购药、备药、自我药疗,难免会踏入以上认识误区,如何让更多的人规避风险、从中受益,于是我开始写科普文,以期用一篇篇文章去逐一解开大家的用药疑团。
我们每一篇科普文的诞生都是经团队群策群力,字斟句酌,推敲锤炼出来的。
曾晓芳:我是一名临床药师
我是曾晓芳,1994年我如愿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
药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防病治病,保护健康,另一方面药品又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果使用合理,可治病救人,保护健康,造福人类。反之,使用不当,则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
参加工作后,我很高兴能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大众。
我是李瑛瑛,一名福建协和药学部的普通药师,我在这里工作了10年。药房窗口患者多,时间紧,除了确保工作无误,还需要经常应对患者询问的各种用药问题,如果不能短时间和他们说明清楚,就只能指引他们前往“用药咨询”窗口。但长期的工作也让我积累了经验,也慢慢觉察出患者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
为了帮助更多人掌握用药技能,我们开始创作科普作品,把用药指导与临床实际需求相结合,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医者仁心,我们努力践行。
我是林琦,2000年我来到福州,读了五年的医,学了三年的药。
有人会说,你读了五年医,不去当医生太浪费了,其实我想说,这五年医学课程的学习,反而是我工作坚强的基石。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临床医学知识让我理解医生为什么要这么开处方,病理生理知识让我更好地为患者解释怎么用这些药,药学知识让我为患者用药问题进行更从容的回答。
每当看到患者的问题被解决后露出的舒心笑容时,我都会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
我是林碧娟,我从临床而来,在成为一名肿瘤药理学博士之前,曾在肿瘤内科工作近五年。
我接诊过很多晚期癌症的患者,癌性疼痛是这些患者挥之不去的梦魇!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位患者疼痛难忍到在查房的时候举着一张斗大字体的自白“医生,请帮我安乐死”。很无奈,在早年对癌痛诊治还不完善的时期,面对无情的疾病和无助的患者,我们也常常束手无策。
后来,我有幸参与了无痛病房的创建工作。我们做了很多尝试,除了住院的用药指导,还有离院后的远程医疗疼痛APP科普推送。这些工作凝聚成这本书中的内容,把癌痛一些常见的用药问题和用药指导知识整理出来,期待能尽可能帮助到每一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