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汤液经法图讲记》一书的前言和自序
  • 《汤液经法图讲记》一书的前言和自序

    中医中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载体之一,就是一张张中药处方。为什么有的处方有效,有的处方无效,有的处方效果好,有的处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于组方配伍。何为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为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要更为精确的信息,例如全方共多少药、组方选哪个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等。所以,一个优秀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完成一个精准的用药配伍,而不应该是任意合方和随意加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精准的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张古图中,名为“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第一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转引而保留下来。第二劫,《辅行诀》本身也非传世医书,而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据史料,此书曾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装垛起运时被道士王圆箓暗中扣下,并于1918年卖于医家张偓南。第三劫,张偓南将《辅行诀》装裱后作为家学世袭传承,但于1966年被毁,其孙张大昌2次将手抄本寄赠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学家的考证校注和不懈努力,此图才得以再现。

    “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以五脏虚实确定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药性理论中的五味,以五味补泻确定治则治法。而就某一脏腑的病证来说,虚证当补之,实证当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辅以化味调之,以此来综合配伍组方。例如,肝应风应木,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头痛、汗出属于肝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于是以辛味补肝(桂枝和生姜)为主,以酸味泻肝(芍药)和甘味调肝缓肝(甘草和大枣)为辅,即成桂枝汤,用以祛风解表,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项背强几几”的患者,则增加辛味药麻黄辛温疏风,增加甘味药葛根柔筋缓急,即成葛根汤,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结构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见,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识方解方,精准有效,一目了然。

    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力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多次提及应“传承中医药精华,强化中医药思维”。什么是中医药精华?符合整体观和辨证观的中医药理论就是精华。什么是中医药思维?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就是中医药思维。根据考证,“汤液经法图”的起源很可能早于《伤寒杂病论》,它是经方学术的源头,是组方配伍理论的精华,但由于未能有效传承,故少见于历代医书和本草。所以,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新”理论,也就需要“新”认识和“新”研究,允许它有不同于主流认识的“新”内容。

    全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至少80个常用经方时方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全书分为25讲,首先解读“汤液经法图”的基本原理,接着按照“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穿插讲解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辅行诀中的术数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内涵。

    当然,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新”理论,我们的认识也刚刚起步,会有疏漏,会有错误,也需要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修订和完善。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学习、理解和运用“汤液经法图”,也欢迎大家提出有建设性的学术意见,共同参与到“汤液经法图”的学术讨论中来,共同发扬传统中医中药理论的精华!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0101)和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2081)的资助,在此致谢!

    凡学医者,必先明医理,而后针药灸石可用,外感内伤可治。欲明医理,必博闻笃学于外而融会贯通于内,或古或今,或中或西,各随其愿,各存所见。然法有先后,理有深浅,道有大小,不可不察。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素书曰: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故窃尝思之,燧人观斗极,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伊尹立庖厨,黄帝岐伯论经脉、详义理,皆古圣人开天明道。诸名医辈,扁鹊,仓公,华佗,仲景,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古圣之良法,发前人之未发,乃有所成。是故医理之探究,在古而不在今,在中而不在西。

    灵胎有言: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诚然,医乃小道,义精理奥,非浅闻寡见所能及也。而历代医家高下相参,各有所长所短,论述医理或详或简,或明或暗,既有至理名言,亦有深乖圣贤本意之处,非详究洞微所能别也。嗟乎,世人皆以尊古守古为易,发明立说为难,岂非反焉?尊古守古,非一概信之,必须审辨真伪,分别粗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明其精义而后述之,实其难也!故于茫茫书海之中,余蒙蒙追寻,苦苦思索,皆不觉得道。幸于求学期间寻得敦煌遗书辅行诀,细细读来,义简言深。尤以一图甚为精妙,难以忘怀,曰汤液经法图,乃亚圣伊尹所作,遂时时学之思之,希冀有所体悟。业医之后,每日识方阅药,屡见效与不效,又遇数位良师启蒙,与同道益友切磋,终能有些许愚知。

    夫汤液经法图,其文简,其义奥,实为既知其方为方,又知其方之所以为方之法式。所谓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辛咸甘酸苦,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是也。或曰,肝木虚则辛补之,肝木实则酸泻之,肝木虚实夹杂则辛酸甘配伍调之,其余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皆仿此成法。以此图解方,则补泻自清,多少自明,而君臣佐使自在其中,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汪昂有言,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窃以为,无己爰取伤寒论而诠仲景方,却不知仲景师此汤液经法而成仲景方,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万千世界,医书何其多,方药何其繁,其病变,其证变,其方变,其药亦变,唯理不变,法当以不变应万变。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嗟乎!大道至简,大象若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汤液经法图,当为医方之根源,配伍之枢机,至真大要也!遂管中窥豹,试解一二,倘有些许真知之言,或可决嫌疑,正视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