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快评|莫让“自杀科普式”调研成了少儿心理污染源
  • 快评|莫让“自杀科普式”调研成了少儿心理污染源

    据媒体报道,华东某市多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包含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引起家长的不安。

    呵护少儿心理健康,建立全过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务、评估体系,当然是好事。然而,当地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为什么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获得家长的赞许和支持?因为不够专业。对处在心理成长期的未成年人,引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聚焦有无制定周详的相关计划、有无落实自杀想法的条件或机会、最近一周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等实施方法和细节,不吝使用敏感用语,明显存在心理误导和不良暗示。

    那么,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教训呢?首先,抑郁症筛查要选择规范的、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量表。而且,至关重要的是,量表要适用于青少年人群,要让他们能够坦然接受。应当避免孩子在筛查中和筛查后受到偏见的滋扰。其次,对青少年展开抑郁症筛查,应当尽可能让家长“知情同意”。一方面,无论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还是从确保筛查客观完整有效的角度,此类筛查都需要家人的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问题,相当多来自家庭。所以,孩子如果有抑郁症,家长也要参与或配合治疗,及早评估教养方式,修复亲子关系。

    进一步讲,青少年抑郁症筛查亟须得到家庭的支持。家校之间积极配合尤为必要。筛查前,校方应当征求家长意见,告知筛查的内容和意义,并在必要时请专业机构答疑解惑,让筛查更贴近青少年及其家庭的需求。筛查中和筛查后,校方应对青少年隐私保护给予足够关注,确保对筛查结果的知情范围控制在必要范围。

    对此次事件,当地教育部门致歉称,将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吸取教训、举一反三、严格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共同守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期望各界从中反思青少年抑郁症筛查的技术、流程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家庭、学校、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交流合作,构筑起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