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读书笔记: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 读书笔记: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这篇笔记主要描述的是肥胖与心理的相关性,以及心理介入在减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减脂营中,基本上减不下来的队员,往往是受到了心理因素的干扰。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大家更倾向向外求索各种新奇的减脂方法,而不是内观自己。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超重/肥胖患病率约为30%,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患者的超重/肥胖患病率则分别为30% ~ 70%和20% ~ 50%。

    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可能通过反复进食来暂时缓解心情低落,长此以往会使患者摄入营养过剩而促进其体重增加,而肥胖症所导致的体型和外观变化及其躯体并发症又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性心理感受,诱发抑郁障碍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焦虑症状也认为与肥胖相关性较高,但研究的异质性较大。

    另一类与肥胖相关性较高的精神异常是暴食症,这是一种以长达数月反复发作难以主观自控的暴食行为(每周1次以上)为主要表现的饮食失调类精神疾病,常伴有自责、罪恶感等心态,也常与双相障碍、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等共病。

    WHO对14个中高收入国家暴食症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暴食症患者达到肥胖程度。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肥胖症人群中有25.4%者伴有暴食症。心理治疗通过改善患者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心理因素,能够更好地贯彻减重饮食方案和行为训练,从而对控制体重和降低BMI发挥增效作用。很多国家的减重指南均已将心理治疗纳入常规的减重措施。

    伴有精神障碍,特别是焦虑、抑郁情绪和暴食行为等症状的肥胖者,应在医学减重中配合心理治疗。(证据等级B,强推荐 ;同意比例95.8%)

    HJELMES TH等对28例接受减重手术者进行术后4年的长期随访,发现当其伴有轻至中度抑郁症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后对其远期预后有更积极的影响。

    MUNSCH等对80例暴食症患者开展认知疗法和行为减重的RCT研究发现,认知治疗组患者的暴食行为可更快地改善,但是行为减重组患者的BMI可以更快降低。在12个月的远期随访中,两种治疗方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GRILO等将90例暴食症患者随机分配至认知行为治疗组、行为减重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和对暴食行为的改善最好,但是在短期内降低BMI方面并无优势。

    目前支持认知行为治疗减重的有效性证据是充分的。有多项研究证实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缓解暴食行为。然而,WILFLEY等[350]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暴食症患者症状具有等效作用。

    此外,近年来正念治疗减重领域中的应用证据在也与日俱增。SPADARO等研究显示,在传统行为减重计划基础上增加正念疗法6个月,可以培养更好的进食习惯,并降低参与者的平均体重。

    DAUBENMIER等对194例肥胖受试者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在18个月内有效降低体重。KRISTELLER等对150例伴有肥胖的暴食症患者开展正念饮食觉知训练和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结果发现正念饮食觉知训练可以减少95%的暴食行为,与认知行为疗法效果相当。

    CARRIÈRE等和ROGERS等先后进行的META分析均证实正念治疗可以有效降低BMI,但其长期效果仍存在较大的差异。SALA等的META分析证实正念与进食障碍的精神病理学呈负相关,为正念减重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