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道速滑队在男女混合接力赛中夺得中国代表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首枚金牌,赛道外,已经退役的短道速滑奥运“四冠王”王濛,在某平台直播中的“沉浸式解说”也冲上热搜。
曾是短道速滑国家队主教练的她,带过武大靖、任子威等本届夺金团队几乎所有运动员,并在裁判宣布决赛结果之前就精准判断中国队摘下首金,金句“你不用再看回放了,我的眼睛就是尺”火遍全网。
数亿人次围观王濛解说,她在直播中偶尔提及的伤病,却让不少中国人“意难平”。她是中国冬奥史上获得奖牌最多的人,2014年,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着她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刷新自己的纪录,却在赛事开幕前仅21天,遭遇职业生涯最重伤病,从此再没站上国际赛场。
像王濛一样的顶级运动员伤后重返赛场的关键是什么?王濛的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骨折吗?
“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伴随北京冬奥会兴起的“滑雪热”,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已经为数十位因滑雪受伤的患者做了手术,无需手术的肌肉和韧带损伤发生率更高。
中国钢架雪车队北京冬奥会特聘康复专家孙扬则告诉《财经·大健康》,钢架雪车比赛,大部分赛道的最高速度可能都会超过每小时120公里,因此也被称为“冰上F1”。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可能会因弯道内的离心力突然遭受压力,严重的损伤包括脑震荡、颈椎挥鞭伤或骨折、关节伤等。
冰雪爱好者们不但要找对教练,还要在有伤情时及时就医。越来越多的滑雪场背后,一个医学产业细分赛道正待兴起。
“损伤最严重的不是骨头和韧带,王濛的踝关节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关节软骨被挫掉了。受了这种伤,多数人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也就是跛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对《财经·大健康》说。
马昕是当年为王濛医治的主刀医生。2014年1月16日,王濛在上海训练时与男队友相撞,右脚严重骨折被紧急送医,当晚在华山医院接受手术,但已无法参加22天后的索契冬奥会。那时,她是冬奥史上首个蝉联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的运动员,也是中国在冬奥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人,这个纪录保持至今。
“我受伤前两天刚比完奥运会测试赛,韩国派了一些人来探,看完以后他们自己就表示,我们这届只争接力了,单项干不过我们,滑得太快了。”王濛在参加公开节目时回忆。
亲手接诊的马昕医生知道,当时王濛的踝关节一圈骨头都断了,内侧韧带、外侧韧带、中间的韧带,也都断了。他感慨,她能恢复到今天正常走路,“真的很坚强”。
虽然内踝是最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但这只是对王濛影响最小的。“骨头我们可以拼得非常漂亮,接起来长好之后,能恢复得和原来一样,功能不受影响。韧带断了影响比较大,修补后它的松紧程度、强度跟以前不一样的。最严重的就是软骨损伤了,它不能再生。”马昕说。
在王濛受伤当晚,马昕和华山医院的同事们实施紧急手术,从关节中取出了很多骨头的碎片,并用钢板和螺钉把骨骼和韧带拼好。问题出在软骨上,“受伤的一刹那,胫骨和距骨的软骨,一下子三分之一都挫掉了。这个位置是负重面,没有软骨就是骨头碰骨头”。
人体原生的透明软骨生长在骨头表面,能够缓解关节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振动和摩擦,让人平滑、无痛地活动。这种软骨一但挫伤不可再生,也是可能导致后遗症的关键所在。马昕和团队对其裸露的骨面进行钻孔处理,让骨髓生长出来,可转化为纤维软骨。“它不如透明软骨润滑性能那么好,但是也能用。”
术后一年多,王濛的骨折恢复良好,回到上海接受拆除钢板和螺钉的手术。手术探查关节发现纤维软骨已经覆盖了原来的裸露骨面,关节活动良好,没有继发的退变损害。
马昕说,“她现在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甚至能做剧烈运动,我觉得她体质非常好,很坚强,康复手段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损失了很多的软骨,但她对周边韧带和肌肉的锻炼,帮助受伤部位分散了不少压力。”
在这届冬奥会相关节目中,王濛不仅因解说时金句频出爆火,甚至重新站上冰场滑冰。对此,马昕有些惊讶,“当初看到软骨剥脱这么多,我曾经很担忧她踝关节要废掉了,将来变成瘸子。”
一般人受了这样的重伤,即使恢复,踝关节也要“省着用”,至少不能再参加剧烈运动,“骨头磨骨头,那是很疼的。”马昕认为,王濛能够恢复,一是她意志力比较坚强,身体素质也相当棒。康复的功劳也不小。
《财经·大健康》曾采访多位运动医学专业医师和康复师皆认为,中国的运动医学虽然起步和推广较晚,但对新技术的运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同步,包括软骨移植、自体或异体韧带修补技术,通过术前精准评估进行的微创手术等。甚至,在一些知名大医院,运动系统手术量甚至比国外的医院更大,技术也更加娴熟。
“很多运动员,包括对运动要求比较高的人,在国内做了手术,还是会选择去国外做康复。这很遗憾。”马昕说。
中国有句俗话,伤筋动骨一百天。其实,在医生们看来,如果术后一味静养而不从事康复训练,或是康复不科学,极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马昕见过不少患者,在关节手术后打了几个月石膏,拆掉时却发现,关节僵硬,活动性明显变差。这也是许多慢性关节损伤患者很忌讳手术的原因。万一出现了像王濛那样的软骨挫伤更糟,术后不活动,裸露的骨头会自发性融合,像板砖垒的墙一样,死死地长在一起,那可能就真的要跛行了。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伤处顺应关节正常的活动轨迹生长,使其活动功能尽快恢复,而不仅仅是看起来长好了。这种训练与手术、病人的体质和恢复进展都有关系。比如,医生手术时觉得骨头固定很牢,病人早一点进入康复,甚至负重训练没问题。
“如果骨头碎得比较厉害,我会跟康复医生说,这个病人动的时候幅度要小、要慢”,马昕所在的华山医学康复科与外科医生合作很紧密。
“康复是非常个性化的。”马昕指出,很难给某种伤的康复定出一个统一模式,最好能由康复师给予一对一指导,有的病人术后觉得不是很痛,拼命动,可能原来拼好的骨关节又松动了,甚至移位了,这也会影响恢复。
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往往聚集在北医三院、华山医院、上海六院等以骨科著名的超级“大三甲”。在这样的医院,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如果康复师分给一个病人的时间太久,其他病人的基本需求就无法满足。
一位上海某医院的康复师向《财经·大健康》举例称,按医保和物价局要求,关节松动操作,可能要很费力地做15分钟,收费却只有60元,“不如洗头房推拿的小姑娘挣得多。”
对病人来说,虽然医保将单次费用控制得很好,却没有列入长期支付。骨科等手术后,医保能够支付康复费用的时段是前三个月。王濛这样需要长期随访的大伤,目前康复费用还不能全部纳入医保报销。
王濛这样的顶尖运动员,拥有完整的康复人员和方案。因为,他们对运动的要求很高,基本每天上午、下午都要进行约一小时的一对一康复训练。
而普通患者很难获得每周三次的一对一训练机会。据《财经·大健康》了解,一般骨科手术后,起初是每周复诊一次,如果恢复得好,就改为三周一次,此后六周、三个月甚至半年才会再次复诊。
普通人受的伤,不会比运动员更少或更轻。一份对东北滑雪场的抽样调查显示,60%的伤者都是初学者。
上海六院医生徐才祺对《财经·大健康》分析,与慢跑等常见的陆地运动不同,冰雪运动既需要心肺功能支撑,肌肉爆发力和关节的稳定性、灵活性都很重要。
有人一个滑雪季身边就有72名“雪友”骨折。“滑雪有不少急停、变向,对膝关节的旋转要求非常高,关节承受的压力甚至比打篮球急停急转时更大。发力模式不那么专业的人,很容易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徐才祺说。
在冰雪上高速运动,也可能因碰撞受伤。例如,钢架雪车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就可能会因弯道内的离心力突然遭受压力,滑行过程中操控不佳等原因出现撞击伤、挫伤,严重的损伤包括脑震荡、颈椎挥鞭伤或骨折、关节伤等。
在滑雪盛行的北欧地区曾有一项统计数据,滑雪导致的损伤35%集中在膝盖,20%位于踝关节及附近,肩、肘等也是伤病高发区域。这些都是尤其需要康复训练帮助恢复的关节部位。
对于此类关节受伤的患者,徐才祺习惯请一位从事运动康复的治疗师,一起坐诊,“大部分的运动损伤不需要手术,通过康复治疗能够慢慢康复。患者来了,我给他们做好评估,治疗师可以直接在诊室为他们做康复治疗和指导”。
一些专门从事运动康复的民营医疗机构也是这样操作。一般医生看诊时间是五到六分钟,康复师还会花上半小时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之后再贴身给予指导。但这样的“组合门诊”一般要持续一小时左右,一次约1000元,单纯接受康复理疗也要大几百元。康复时间一长,即使是专业的运动俱乐部,有时也会有点纠结。
发展较早的民营康复机构的客户群,一半以上拥有相关的消费医疗保险。“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一些外企高管,或是在国外待过的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的。”复动肌骨诊所运营总监纪晶菁向《财经·大健康》介绍。
多数商业医疗保险能覆盖部分康复治疗费用,这是康复医学能在欧美和澳洲普及的重要原因。在美国,一些工会组织甚至会强制员工接受物理治疗,以此避免因劳动损伤发展导致后期手术带来的高额赔付。而在从事某项运动,比如新的滑雪季到来之前,找自己的康复师评估一下,针对薄弱部位锻炼后再去运动,也是一些国外“雪友”的习惯。
在中国,知道运动康复的人还不多,支付则是更大的瓶颈。目前能够覆盖康复治疗费用的商保方案多出自跨国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也在开发此类险种,多是患者先行支付,再由保险公司报销。
对民营医疗机构来说,这样的支付方式能够带来的客户有限,他们更希望能与保险公司合作,进入他们的直付名单。“这样可以成为保险公司推荐的机构,客户也会优先选择。”复动肌骨诊所产品总监郁芊菲希望,能借助这一渠道,让康复治疗这个细分行业被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