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0~60%。在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中肝母细胞瘤约占0.8~2.0%,是儿童期继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之后最常见的腹腔内恶性肿瘤。HB最早因其组织类型涉及三个胚层,被视为一种畸胎瘤。1962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R.A.WILLIS首次引入肝母细胞瘤这一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主要起源于肝母细胞。
小细胞未分化型(SCU)是HB的一种病理学分类,既往常认为与纯胎儿型(PFH)相对,具有更强的侵袭性,预后也更差。SCU在镜下形态上以乏细胞质、圆形轻度核染伴不明显核小体的未分化细胞为特征,但这一病理类型的确认并不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且其定义也未被广泛接受。因此在2011年国际病理学会上儿童肿瘤学组(COG)曾探讨对儿童肝脏肿瘤病理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
早先从免疫组织化学角度,SCU与一些横纹肌细胞相类似,并且SCU肝母细胞瘤也较少或不伴甲胎蛋白(AFP)升高,故常要与横纹肌样瘤或其他非肝母细胞瘤相鉴别。随着分子病理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多器官(包括脑、肾、肝等)的横纹肌样瘤具有共同的基因突变特征,可依据基因突变特征作为病理确诊的标准。
在治疗上,肝母细胞瘤对化疗相对敏感,新辅助治疗也能很好地提升手术成功率,但横纹肌样瘤需要更丰富的手段,由此对于活检样本的病理判断会极大影响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而对SCU这一需重点鉴别的类型如何制定针对性诊疗方案,极有必要开展更多研究获取循证依据。
2022年2月10日,由ANGELA TROBAUGH-LOTRARIO和HOWARD M. KATZENSTEIN团队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题为SMALL CELL UNDIFFERENTIATED HISTOLOGY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OUTCOME IN HEPATOBLASTOMA: A REPORT FROM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COG) AHEP0731 STUDY COMMITTEE的文章,通过一项名为AHEP0731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团队比较了小细胞未分化型(SCU)的风险等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肝母细胞瘤中小细胞未分化型细胞存在与否并不指示更差的预后,也不应作为治疗分级的依据。
AHEP0731研究的目标包括讨论以下因素对HB预后的影响,分别为:1.是否可手术根治;2.是否已发生转移;3.由中心病理组审阅的病理学形态(PFH或SCU);4.血清AFP水平。研究自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间共纳入196例患者,根据疾病分期、手术切除情况、(手术或活检)病理类型及基线AFP水平(按COG风险分层指南),将符合的共185例分为4组实施相应的治疗并进行分析,主要终点比较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 E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同时采用多变量COX模型评估有SCU组与无SCU组的EFS、OS差异。
最终共有35例患者的病理样本中发现SCU细胞,这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初诊中位年龄为17个月(4~78个月),组织SCU细胞的中位含量为2%(1~25%),基线AFP为195ΜG/ML(3~2538ΜG/ML),SCU的存在及占比大小未显示与年龄、风险分层与基线AFP水平有关。33(/35)例患者样本的INI免疫组化为阳性或弱阳性,阴性的2例中1例在低危组治疗后复发总生存8月,1例在中危组保持了99个月的无病生存。另有7例进行样本再检时确认存在SCU细胞(1~10%)均为INI免疫组化弱阳性,仅1例疾病复发。
主要终点分析也发现,有SCU组与无SCU组EFS并无显著差异(P=0.17)。
该研究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探索SCU细胞与肝母细胞瘤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该研究中SCU细胞是否存在与HB预后关联性的阴性结果,提示不应将SCU视作一项判断HB预后的独立因素。
译者注意到,该研究中对于SCU病理的镜下视诊,各实验室间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9/35,26%),提示应该结合分子病理发展的潮流探究更加客观化的鉴别标志物与预后指标,并用于指导儿童肝脏肿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