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如何给大脑增进“营养”,避免心累胜于身累?这些方法真的太实用
  • 如何给大脑增进“营养”,避免心累胜于身累?这些方法真的太实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尽管工作繁忙,休息和睡眠时间也不长,但他们看去总有源源不断的精力,即使累了,短暂休息后也能迅速恢复体力。但也有些人,他们原本并不懒,也很愿意做事,却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者往往羡慕前者,其实,除了先天体质、后天锻炼等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了解一些神经学等基础知识,掌握调试和放松身心的小技巧来促进自己对体能和精力的把控。

    在《24小时大脑》这本书里,我们完全可以对应书中提到的一些小技巧,结合自己的经验来从细节处调整日常习惯行为。这本书在序章里介绍了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借助这些基础知识,我们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性,对每天的行为习惯加以修正。

    例如,调节压力,调整情绪,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等事项,懂得如何安排每天的生活以便让自己更好地进入状态。

    这就是为何本书叫《24小时大脑》的原因,每天有24小时,而作者将一天的24小时分为早6点到9点的起床阶段、白天9点到18点的工作时间、睡前18点到22点、睡眠的22点到第二天6点这时间段,对一天中每个时间段该怎么做更合适给出建议,同时对工作日和周末的安排进行简单介绍。

    至于书名中提到“大脑”,主要是为了通过改变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增进饮食营养,合理运动来促进大脑健康,让我们的情绪更平稳,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舒适。

    人们常说大脑是“用进废退”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丢三忘四的人,很多人在生活中不仅无法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遇到大事更容易手足无措,思维凌乱,让生活规律陷入“瘫痪”状态。

    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小插曲,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是不是被生活中的那些问题折腾得疲于应付,如若不能,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24小时大脑》中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调节和改善。

    对应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从早起开始我们就应该重视。正所谓一天之计在于晨,像起床气、赖床等行为看似是小问题,但想必无人否认这些坏习惯对一天的影响。

    赖床的人,总是在内心感到自责和惭愧,而晚起会缩短早上的时间,让出门计划变得匆忙,很可能我们出门后又发现忘掉了手机和钥匙或其他重要东西,接着又影响一天的工作安排。这种手忙脚乱的清早会给一天的开始带来紧张不安,让我们更交集。

    所以,小学时,老师和家长教导我们在前一天晚上将要用到的书本、试卷、作业本等放在书包里,第二天就可以不慌不忙出门,看似是一个小习惯,但若能坚持,是受益匪浅的。

    在午餐时,不妨细嚼慢咽,不把吃饭这件事当负担,而是把它当享受,只吃六分饱到八分饱,过多的食物需要我们调用身体气血去消化,反而给身体造成负担。

    另外,还有一些技巧是通过提高情商让我们工作更顺利,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更平和友善的互动来应对不公平或不愉快的场景,又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来保护身体健康。生活总会不如意,所以我们要少生气。少生气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之所以选择少生气、不生气,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

    对于那些不公或不喜欢的事,我们不妨直接拒绝。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尽量当机立断,不要长时间犹豫,长时间的犹豫只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睡前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睡眠不好,究其原因,和生活习惯脱不开干系。

    很多人喜欢在睡前逛购物网站,刷朋友圈,这些行为会输入大量无用信息,给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影响睡眠。如果他们能改掉这个小习惯,相信睡眠质量也会慢慢提升。

    另外,睡前若有空,倒不妨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写写这一天来没做好的事和感动的事,再定一下明天的计划。睡前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既有助于消化晚饭,也能调节身心压力。

    高质量的睡眠是对大脑“自动清洗”的过程,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让人更有精力,看上去更精神活力。

    但高质量的睡眠不太容易获得,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节,永远要将注意力放在当下,保持平常心,减少生活中的心理负担和琐碎的事,想办法活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