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中旬,30岁的A先生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感染者,送入世博方舱医院集中隔离。23日,体重超过90公斤的他开始出现剧烈腹痛,并伴有高热。
早在2018年,A先生就曾因患阑尾炎采取了保守治疗。24日上午,A先生腹痛难忍并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经过方舱医院医生诊断、用药后,初步判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紧急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定点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体温(T) 38.5℃、脉搏(P) 144次/分、呼吸(R) 25次/分、血压(BP) 90/60MMHG;神志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较差,查体合作。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腹部较软,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脏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经18~24H严格厌氧培养,见薄层菌膜附于厌氧血琼脂平板上,直接取菌膜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仪进行快速鉴定,结果为“迟缓埃格特菌/EGGERTHELLA LENTA”(见下图)。
又经72H培养,平板上肉眼可见直径0.25~0.75MM灰白色、光滑略干燥、半透明、轻微凸起、无溶血环的圆形小菌落生长。触酶试验呈阳性反应(见下图)。
通过输液稳定生命体征及完善术前各项检查,4月24日下午4时,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诊断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探查余腹腔、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术顺,置引流管1根,转入重症医学科。
4.25转出重症医学科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4.24~4.29经验用美罗培南1G Q8H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各项炎症指标有明显好转,但体温仍有轻微波动。4.30~5.5降阶梯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H精准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间体温平、各项炎症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于5.2日和5.4日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根据《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及上海市相关规定予以解除隔离管理,并嘱出院后口服甲硝唑继续治疗一周。
脓毒症病死率约为20%~50%。随着精准诊断的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中,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金标准而言,血培养仍无法被替代。
一旦怀疑患者为血流感染,应尽可能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之前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与采血时机相比,采血量更关键。建议使用双侧双采方法,每侧2瓶(需氧+厌氧),每瓶采集8~10ML血液,禁止过少或过多。
本例患者在入院查体时即发现有感染性休克表现,临床医师在纠正休克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原发病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并第一时间送检血培养,经培养后双侧厌氧血瓶均报阳并捕获了明确的病原体,为后续精准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策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迟缓埃格特菌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短小杆菌,生长缓慢,生长3~5天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935年科学家埃格特首次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出该菌,最初归类在厌氧杆菌属中,1999年完成测序后归类在埃格特属。
该菌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内,是阑尾炎、肝脓肿和皮肤脓肿等疾病的病原,由原发病进展引起血流感染较为罕见。2014年韩国报道首例迟缓埃格特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另外,该菌导致血流感染的病死率较高,达到22%~43%,应引起足够重视。推荐治疗药物有硝基咪唑类、青霉素、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
传统的细菌鉴定手段耗时长且准确性较低。本病例采用MALDI-TOF MS技术对该少见菌进行鉴定并取得可靠结果,大大缩短报告时间,为血流感染的治疗赢得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火热研究中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迟缓埃格特菌在肠道中的富集可能与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相关,它作为促进炎症发生的肠道细菌之一该引起我们的更多关注。
[5]李祥云,王中新,徐元宏等.迟缓埃格特菌的MALDI-TOF MS和16S RRNA鉴定及生物学特征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1,56(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