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类器官是一种基于3D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建立的与体内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种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理相关环境中的复杂生物学,在药物发现、毒理学和疾病建模等许多应用中均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类器官可以由两种类型的细胞生成:1)多能干细胞(PSC),例如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2)器官限制性成体干细胞(ASC)(图1)。
类器官具有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能最大程度模拟人体器官,是促进个体疾病研究和个性化治疗的强大系统。这项新兴技术提高了药物用于临床前治疗和模拟器官复杂性的可翻译性,为人类疾病建模、组织工程、药物开发、诊断和再生医学提出了许多方法。
类器官的3D培养可以追溯到1907年,但真正走向成熟的是2009年荷兰HANS CLEVERS团队体外培养的小鼠肠道类器官。2019年,NATURE REVIEW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ORGANOIDS IN IMMUNOLOGICAL RESEARCH”的综述,讨论了免疫研究中类器官的研究现状[2]。2021年国家“十四五”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也包含类器官,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手段。
类器官作为一种体外模型在近两年的研究中崭露锋芒,在疾病研究、肿瘤药敏、药物毒理、临床免疫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为了更好的挖掘类器官的应用前景和应用潜力,结合当前的科研需求,义翘神州特举办了这场线上研讨会,诚邀类器官领域的专业大咖与大家一起共话类器官应用的未来!
分享主题:类器官的建立及其在疾病研究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