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南省信阳市一位7旬老人因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去世,此后,多人疑因处理死亡病例遗体而引发继发感染,关联4人死亡,1人仍在治疗中。对近期多例感染“蜱虫病”去世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流行病室副主任医师尤爱国7日告诉北青报记者,经过监测,今年河南省蜱虫病病例数确比去年有一定幅度提升,这与气温升高较早,适宜蜱虫生长繁殖的温度维持时间更长,致使蜱虫密度增高以及当地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留守人员增多,参与务农、采茶等人数增多都有关系,但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流行。尤爱国介绍,此前人们多关注防蜱虫叮咬,但该病也会通过血液“人传人”,提醒公众在陪护感染蜱虫病患者时也要注意防护。
据媒体报道,5月27日,河南信阳市潢川县一位7旬老人因感染蜱虫病去世,3位老人为逝者净身穿衣,葬礼结束后,3位老人接连出现高烧持续不退、乏力等相似症状,后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先后不治去世。此外1位曾两次看望逝者的老人正在治疗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7日,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流行病室副主任医师尤爱国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4-10月是蜱虫病流行时期,而河南省5月高发则与当地百姓采茶等户外活动多、高风险暴露有关。
尤爱国介绍,信阳出现的首例病例有户外劳作暴露史,其可能是被蜱虫叮咬后感染,这位病例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免疫力较差,再加上存在延迟就诊现象,导致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比较快,晚期出现出血现象。病人去世后,其他人在丧葬过程中不慎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导致感染。
针对蜱虫感染疫情,河南省疾控工作人员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对包括死亡病例在内的患者家庭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此外也通过现场主动搜索去发现当地是否存在类似病例,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尤爱国告诉北青报记者,疾控的工作人员也加强疾病宿主媒介监测,对当地蜱虫的密度等进行监测,也采集一些蜱虫带回实验室进一步检测。此外,信阳市、潢川县当地疾控部门也加强了对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对蜱虫病的现场处置能力,并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对当地百姓加强科普宣传。
尤爱国介绍,通过监测发现,今年河南省蜱虫病的病例数较去年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出打工人群减少,留在当地参与采茶、务农的人数上升,二是从气象监测来看,今年气温较去年同期升温早、持续时间长,导致蜱虫的密度较往年增高。
那么病例增加是否会导致蜱虫病大流行吗?对此,尤爱国认为不太可能出现。他介绍,河南省自2007年发现蜱虫病至今已有15年时间,虽然蜱虫病属于新发传染病,但河南信阳当地百姓对蜱虫病尤其对蜱虫这种动物的识别度还是相对比较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流行。
尤爱国告诉北青报记者,蜱虫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发病较急,由于该病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很多患者感染后误以为是感冒而耽误就诊,对此尤爱国提醒,在蜱虫病高发季节出现高热并有伴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治愈。”
本次媒体报道的信阳4位感染蜱虫病去世的患者中,有3人身前未被检查出有蜱虫叮咬的痕迹。尤爱国表示,这提醒公众,蜱虫病不仅会因被蜱虫叮咬而感染,接触感染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都可能感染,也就是疾病会通过血液“人传人”,且后者由于暴露的剂量较高、潜伏期短,风险更高。“一些蜱虫病患者在发病晚期会出现喷血、呕血等情况,因此在接触、陪护照看患者时,家属和医护人员都要做好防护,避免因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而感染。”尤爱国说。
尤爱国提醒,夏季仍是蜱虫病高发期,公众应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尽量不要长时间在草地坐卧,如果确需到野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护,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不要穿凉鞋,尽量穿浅色衣服,一旦蜱虫附在身上,便于查找。如出现不适,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