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1961年至今最热纪录!六成病原体疾病或因气候而加重
  • 1961年至今最热纪录!六成病原体疾病或因气候而加重

    立秋已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热浪却仍在继续。

    这和前一晚发布的今年首个国家级高温红色预警,内容一致。

    重庆未来一周仍有41℃左右,或打破连续40℃+最长日数纪录。合肥、武汉、南京、上海、长沙、南昌、成都、福州等将是“高温全勤”。其中,合肥、武汉、南京或遭遇今年首个40℃。

    更多、更久、更热的高温天,不仅带来热射病、心血管病突发等健康威胁,还可能创造出一个传染病传播的“新纪元”。

    《自然-气候变化》近日发布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等机构的回顾性文章。其中指出,绝大多数病原体疾病会因气候而更高发。

    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过敏原)等。

    “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他说。

    莫拉的家被洪水淹没。在抢险救灾中,他被蚊虫叮咬,感染了基孔肯雅热。

    这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南部地区的一次暴发中被首次描述。

    “基孔肯雅”出自KIMAKONDE语中的一个单词,意思是“变成歪扭的”。它形象地描述出患者因关节疼痛而佝偻的样子。

    “虽然我现在康复了,但仍经常感到关节疼痛。”莫拉说。

    他还提到2016年的一个案例。

    那年夏天,热浪使俄罗斯北西伯利亚地区的永久冻土融化。一具埋于地下的驯鹿尸体,被暴露出来。

    几天后,一名12岁男孩因炭疽死亡。同期,当地有70余人疑似染病,2300多头驯鹿因感染炭疽杆菌死亡。数百名饲养驯鹿的游牧民被组织撤离。

    莫拉等人梳理了3213个与气候灾害相关、病原体明确的人类疾病真实案例。涉及细菌、病毒、真菌、过敏原等。

    结果显示,在375种影响人类的病原体疾病中,有218种(58%)会因气候影响而恶化,包括炭疽、霍乱、疟疾、莱姆病、西尼罗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仅16%的传染病会因气候变化而减少。

    分析显示,这些健康问题也极可能和气候灾害挂上钩。变暖是影响最大、牵涉最多的单一气候因素。

    图片说明:本图展示了气候危害通过特定传播类型,导致特定病原体疾病恶化的途径。线条粗细与独特的疾病数量成正比。左侧矩形色块的颜色越深,代表与此相关的疾病数量越多。矩形色块上的数字表示相关疾病数量。/NAT CLIM CHANG

    比如,它会增强病原体的一些特质。因气候变暖,部分病原体的繁殖、传播生命周期加速。病原体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加强,孵育时间缩短等。

    今夏新加坡的登革热疫情或是这一发现的“现实注解”。截至6月7日,新加坡今年登革热病例已超1.3万例,是2021年全年5258例的一倍有余多,比往年提前进入登革热疫情紧急状态。

    根据文章,气候灾害还可能使人类更多地暴露在有害的环境中。莫拉的染病史就解释了气候灾害破坏基础设施,让人被动接触到更多病原体。

    此外,气候灾害还可能引起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变化。高温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人们热爱下水活动。这或导致各种水传播疾病增加。

    以及,高热、干旱迫使蝙蝠等迁移到更接近人类的地方栖息,增加人感染风险。4月时,《自然》发表美国乔治城大学等机构研究,也有类似结论。该文显示,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将使得以前地理上相互隔绝的野生物种能“共享”病毒。在某些情况下,这将促使动物源传染病向人类溢出。

    该研究预测,在气候变化的推动下,预计到2070年,至少会发生1.5万次新的跨物种病毒传播。未来50年内,从动物跨物种至人类的新传染病风险将升高,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

    超生存极限的环境,或已发生

    “我们起初想通过分析真实的医疗案例,以了解新冠肺炎与气候危害的关系。此前有一些结果显示,极端天气对病毒传播有利有弊。”莫拉告诉美联社。

    比如,在非洲部分地区,蚊子被极端高温和干旱热死了。当地的疟疾病例增长因而放缓。

    莫拉等人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贫穷、缺乏降温设备),极端高温迫使人们聚集在一个凉爽环境内。这会增加新冠病毒的暴露、传播机会。还有些时候,高温带来暴雨,人们被迫呆在家里,病毒传播反而阻断了。

    但需要注意到,高温+高湿将带来另一个重大问题:超出人类生存环境的极限。

    20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研究就已提出警告,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容忍度,必须考虑温度、湿度两方面,且有明确的上限值:湿球温度35℃。

    在一些亚热带沿海地区,已经测得超过35℃的湿球温度。这种极端湿热天气的出现频率在近四十年内翻了一倍。

    湿球温度是人体可以通过出汗来降温多少的指标。其测量方法就是用湿布包裹温度计的球部,让水分自然蒸发。测得的最低温度就是湿球温度。

    大量研究指出,气温相同的情况下,湿度越高,越感觉闷热。这是因为身体将热量输送到皮肤表面,通过出汗蒸发掉,从而保持恒温。但环境湿度过大、皮肤不够干燥,汗液就无法蒸发,热量也就散不掉。

    根据干湿球温度与湿度换算,当环境气温达到40℃,同时伴随60%的相对湿度,或气温达到36℃并伴随80%的相对湿度,湿球温度将超过33℃,接近致死值。

    而根据中国天气网报道,7月28-30日,全国超14省区市一起“蒸桑拿”。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最高气温可达37至40℃,湿度普遍在60%以上。

    “从问题根源上开展预防性工作,至关重要。简单说,就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地球进一步升温。”莫拉等人的文章强调。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