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防治兼顾,不断优化、巩固、提高我国现有乙肝防控成果
  • 防治兼顾,不断优化、巩固、提高我国现有乙肝防控成果

    从呱呱坠地起的24小时内,我国的每一名新生儿都能免费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在之后半年内先后完成其余两针的注射,以保护他们免受乙肝病毒的侵袭,更大幅降低其将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

    至今已开展30年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乙型肝炎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也被国际组织认为是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最大成就、最大贡献之一。它让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卓有成效地控制了乙肝在我国的流行趋势。

    日前举行的2022年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沈洪兵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目前已达到90%以上,并免费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实现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全覆盖。

    那么现实的问题随之而来,作为乙肝防控长期最主要的手段,乙肝疫苗接种模式应如何适应乙肝防控的新阶段?

    乙肝疫苗接种仍是乙肝长期防控的最有效手段

    1979年的首次全国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深刻揭示了我国乙肝流行的严峻形势: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8.83%,即有超过1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携带者总数的1/3。而乙肝又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也是因肝癌付出社会成本最多的国家:中国仅占世界18%的人口,但肝癌发病人口占世界病例的4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加上当时国内既无有效的检测诊断能力,也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婴幼儿对乙肝病毒感染尤其缺乏抵抗能力,如果妈妈是澳抗阳性,新生儿不接种疫苗,95%最终都会感染乙肝,而受到感染的婴儿会有15%-25%最终死于因乙肝造成的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乙肝疫苗接种成为阻断母婴传播、预防乙肝的最重要手段。

    1989年,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任期间主导并果断从国外引进了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大力推动疫苗接种。

    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规划免疫管理,实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由被接种者承担疫苗和注射费用。2000年6月,我国肝病专家进一步向国务院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1年被国务院采纳,2002年1月1日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者仅承担10元注射费。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特别为我国颁发证书,证实我国达到WHO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接种乙肝疫苗一直是全球共识,也被认为是预防乙型肝炎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早在2013年,全球195个国家中就已有181个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随着我国免疫规划的不断扩容,目前形成“14苗防15病”的国家免疫规划体系,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福祉,很多专家建议继续扩大免疫接种项目的覆盖范围。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多,我国婴幼儿需要接种剂次不断增加,据了解,“要打太多针”是儿童家长除去“生病”之外,延误和拒绝疫苗接种的第二大理由。

    此外,新冠疫情散点爆发导致被困家中、医院成为高风险区域等现实因素,均对新生儿接种疫苗的准时性和依从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接种联合疫苗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提升接种覆盖率,提高家长便利性,整体减少医疗资源负担,全面增加社会收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崔富强教授指出。接种联合疫苗不仅可为个体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保护,而且其在全球或单个国家内产生重要的公共卫生价值。

    含乙肝组分的联合疫苗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使用。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战略信息高级顾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专家组成员,崔富强教授分享了全球联合疫苗使用经验,世界卫生组织立场文件关于各国可酌情使用三针法和四针法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由于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分娩时,许多国家要求出生后第一剂次接种乙肝疫苗单苗,其余剂次可接种含乙肝的联合疫苗,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由于我国保持了高水平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进一步下降。在保持这一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如何探索创新模式。在这方面含乙肝组分的联合疫苗优势显著——在保证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少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提高家长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从而提升疫苗接种依从性,并同时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为现有免疫程序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