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身高仅仅1.45CM的陈阿婆(化名)近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病完成心脏手术,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
这是目前北大深圳医院做过患者年龄最大的心脏手术。主动脉瓣狭窄是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时手术,就会影响生活,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而陈阿婆患的就是这个病,但92岁高龄如同“拦路虎”。
考虑到手术耐受问题,北大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另辟蹊径,决定采用微创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英文缩写“TAVR”),用微创不开刀的方式,成功为陈阿婆的心脏“换阀”。
据悉,运用该手术方法,北大深圳医院已累计为50多名60岁以上高龄的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置换心脏瓣膜。
近几年,92岁的陈阿婆,常常走几步路后就会感觉头晕、胸闷、气不够用,后来,连做简单的家务活或者出门锻炼身体都很吃力。
在家人陪伴下,她做了全身检查,这才找出不适症状的原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反流、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心功能只有3级。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常见心脏疾病之一。人体的主动脉瓣是心脏瓣膜中功能最重要的“阀门”,它是心脏搏出血液通往全身的重要闸口。一旦主动脉狭窄,心脏搏出血液就会受阻,进而引起器官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眼花、胸痛的症状。
做过泌尿系统肿物手术的陈阿婆,一提要做心脏手术,就打了退堂鼓:“老了、老了……不做了!头晕胸闷就这样吧。”陈阿婆说。但是,想着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乐观,想着日后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可能随时面对的危险,孝顺的子女还是很希望老人家得到好的治疗。
“很多人在北大深圳医院做了心脏微创手术之后康复了,所以也推荐我们过来。老人家虽然年龄大,但身子还硬朗,也很乐观,我们还是想让她安度晚年,希望您们想想办法。”陈阿婆的女儿说。
在临床,当出现重度主动脉狭窄,进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救治首选。但一谈及动心脏手术,很多人想到的是开刀开胸。
确实,传统常规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通过正中开胸或者侧切口开胸进行心脏瓣膜置换,创伤大,风险高,近30%的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因高龄、心功能差或合并症等原因无法耐受开胸手术或体外循环。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因无需开胸、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018年,北大深圳医院开展首例经心尖人工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此后运用该技术为很多符合手术指征的高龄心脏病患者解决问题,而像陈阿姨这样的92岁高龄的患者,还是首次碰到。
手术当天,北大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在麻醉科等科室的密切配合下,为陈阿婆进行手术。只见主刀的韩振主任带领任明明主任医师等仅通过两个直径几毫米的小孔,从股动脉插入导管,将导丝沿着导管抵达主动脉瓣,再把人工瓣膜成功置入病变瓣膜处,完成心脏主动脉瓣膜的置换,进而使瓣膜恢复正常功能,恢复心脏的正常供血。整个过程,不需要开胸,只有两个比“针眼”般的孔,十分微创安全。
整个手术大概历时2小时,术后,阿婆返回心外监护室,密切配合治疗,在医护团队精心监测护理下,陈阿婆恢复良好。医护人员查房时候,会耐心和陈阿婆唠嗑一会,老人家除了感激,还笑着用客家话,对所有看她的医护人员和家人送上“长命百岁”的美好祝福。整个病房中,洋溢着乐观、温馨和满满的正能量。如今,术后三个月,老人家恢复情况良好。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主动脉瓣病变比例越来越高。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多达14亿,其中包括4480万名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3.4%),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约150万人(3.4%),据不完全,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的重症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等待治疗。
韩振介绍,2017年,中国上市了第一款可用于人体的TAVR主动脉瓣膜,TAVR技术由此进入临床治疗。2018年,北大深圳医院开展深圳首例经心尖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手术,通过患者左胸腔和腹股沟2-4CM的切口进行手术。而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进步,该院2020年起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仅需经腹股沟处的导管穿刺下,就可以置入瓣膜,而无需胸壁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
此前,在该院接受这个治疗的病人平均年龄75岁左右,最高达到了86岁,手术均获得成功。此次陈阿婆手术的成功,再次刷新了患者年龄,标志着该院结构性心脏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微创化是外科手术趋势,据悉,近些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疗科研并进。近期发布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中,心血管内科进入全国百强,位列专科科技量值第47位,五年总科技量值第73位。科室通过不断探索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及外周血、心源性头痛及脑中风等方面的微创手术,帮助更多心脏疾病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