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当上妈妈,就开始持续头晕、乏力、发热而且全身瘀斑。经当地医院检查,报告上赫然写着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几个字让她彻底陷入了崩溃……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生活本就拮据的她想要放弃,但想到刚刚出生的孩子,再加上丈夫坚定的支持,还是让她下定决心与病魔抗争到底。小曾与丈夫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血液肿瘤科,经医护人员倾力救治,她出院后最新复查结果仍提示—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正常。
从反复高烧到完全缓解,病情似有转机
刚来广州时,小曾已经开始反复发烧,每每40多度的高烧,都让小曾备受折磨,入院时白细胞只有1.3*10^9/L,血小板的数值不足20*10^9/L。入院后,在血液肿瘤科主任梁洋及吴秉毅主任医师团队的精心诊治下,通过综合治疗手段让她慢慢地扛了过来了,治疗团队还为虚弱的她设计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诱导化疗的第一个疗程里,小曾熬过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各种常见而又惊心动魄的一个个关卡——感染性休克、无效血小板输注、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等。而这背后是小曾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照顾。终于,在第一个疗程的抗战结束后,小曾复查的骨穿检查结果显示,小曾已达到完全缓解。
但这只是斗争的开始,要想彻底战胜病魔,只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遗憾的是,小曾唯一的弟弟和她只有3个点的相合配型,因此希望只能寄托在她年迈的父亲身上——有7个点的相合配型。但小曾父亲年岁已高,还合并有乙型肝炎,且小曾自身所带有的抗血小板抗体体质也给移植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在和移植团队负责人梁洋主任和吴秉毅主任医师深入交谈时,小曾表达了她强烈的抗癌决心,虽然前路凶险,小曾还是坚定地选择相信医生,相信中肿血液肿瘤科移植团队。
国庆前夕,小曾怀着忐忑的心,迈进了中肿的移植仓,在这里,她接受了为期6天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接受了来自父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此时骨髓处于极度空虚期,全靠输血支持维持生命。
但是,就在移植父亲干细胞后的第9天,原本情况平稳的她突然一个“翻江倒海“,口中涌起了一股腥味,一吐竟是一大口鲜血,接着一口又一口,短时间内出血量达400毫升!此时她的白细胞为0,血小板不到正常人的十分之一,只有1万。小曾一口又一口的吐血,短短半天时间,出血量达到1600毫升。尽管给予了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抑酶,输红细胞,血小板等常规治疗,但出血情况并无好转,还出现了血压不稳等紧急状态。
如果不能尽快搞清吐血原因,吐血止不住就会导致死亡。患者亟需红细胞和血小板维持生命,输血科林文前主任想尽办法为患者提供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移植团队急请内镜科黎建军副主任会诊。内镜检查显示小曾的胃内积压了大量的鲜血,食道黏膜长达25厘米全剥脱,鲜血从创面渗涌而出。黎建军副主任当机立断,予以黏膜创面止血,并用生物蛋白胶保护创面,经2小时的努力,出血终于止住,生命体征也稳定了。
出血止住了,但小曾的白细胞仍是0,血小板仍然很低,仍需要不断输血小板维持。她仍需要经过移植后的感染关和排斥关。经过漫长的23天治疗,她的造血终于重建,白细胞、血小板终于慢慢长起来了,并度过了感染关和排斥关。在移植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小曾顺利出院。
小曾和治疗团队
目前小曾的恢复状况良好,也继续在门诊保持定期复查,最近一次的骨髓复查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仍为正常(阴性),小曾的人生将开启新的篇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髓系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发病率为2-3/10万人。主要表现为出血,发热、和贫血。出血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对于不明原因的鼻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淤点、眼底球结膜出血均应引起警惕,女性可伴有月经量增多。该病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呼吸道、颅内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部分白血病患者还可见肿瘤浸润表现,如淋巴结、肝脾肿大,牙龈肿胀,可伴有骨、关节疼痛。如有中枢侵犯患者,可伴有呕吐、头晕、头痛,甚至昏迷。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与个体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环境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比如染发剂、室内装修材料)、细胞毒性药物、病毒感染等等。
在治疗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结合体能状态选择方案进行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有条件者应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提高白血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多种早期或晚期的移植相关并发症,需要在有条件的移植中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