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爆出,家住广州的陈阿姨突然出现发热,抽搐等身体不适,原以为只是一般感冒,自行服药后,不仅发热没有缓解,反而陆续出现抽搐及昏迷等更为严重的表现。
经家人紧急送医后,在ICU观察了4天,症状才有所缓解,后又辗转了几家医院后最终被确诊为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医生询问病史后判断,病因应为前几天陈阿姨吃了冰箱里的一袋剩饭引起!
一提及李斯特菌,医生首先会想到孕妈、新生儿、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检测时实验人员则会想到“冷增菌”,以上两点也正是其最显著的两个生物学特性。
冰箱家家有,偶尔吃一两次的剩饭剩菜尚属正常,但一般人群中发生李斯特菌感染几率并不大,但在新生儿、孕妇、老年人、细胞免疫缺陷等抵抗力较低人群中,李斯特菌则会暴露其狰狞的一面,轻者无明显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侵袭性感染时细菌可穿过肠道上皮细胞入血,导致菌血症、脑膜炎等;妊娠妇女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及新生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人和动物粪便中,0℃-45℃均能存活,极易潜伏于乳制品内、禽肉制品、速冻食品等冰箱冷藏食物中,故又称“冰箱杀手”。
传播途径主要为受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外界抵抗力较强,耐碱、耐盐、对热较敏感,60-70℃加热20分钟可将其灭活,一般消毒剂敏感,70%乙醇、25G/L苯酚5分钟即可杀灭本菌。
近年来美国每年因为食物污染引发的食源性李斯将菌病例约2000例,且不断有新的被李斯特菌所污染的食物媒介被发现,是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食品卫生及公共卫生问题。
2007-2015年国内多项食品污染率调查中显示李斯特菌的检出率约7.1-18.5%,分类上以生食水产品污染率最高,其次为散装熟肉制品。
2015年国内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生食海鱼是可能导致孕妇每餐发病风险较高的食品。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通过雪糕、冰棍每天暴露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较高。
孕妇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数据显示,15-44岁育龄女性中,孕妇李斯特菌感染风险是非孕妇的114.6倍,国内2011年1月-2017年10月间-报道的562例李斯特菌病例中,孕妇妊娠期感染占比为41.1%(231/562),李斯特菌有嗜胎盘恃性,妊娠期感染很容易引起宫内感染,其机理尚不清楚,菌血症可直接累及胎盘、羊水和宫腔,并且由于李斯特菌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宫内感染,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容易引发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败血症等,合并中枢系统感染死亡率可达30%。
感染潜伏期因其李斯特菌感染部位不同存在差异,消化道感染潜伏期最短,平均18-36H,菌血症平均潜伏期为2D,中枢系统感染7D,临床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发热等,合并中枢系统感染时则还可伴有头痛、抽搐、颈部僵硬、昏迷等严重症状。
疾病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李斯特菌为革兰阳性短杆菌,不分枝、无芽孢、有鞭毛,18-20℃有动力,35℃失去动力可作为初步判断,常用检测手段包括显微镜镜检,样本增菌培养、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留取血液、分泌物、脑脊液、新生儿羊水等标本,冷增菌法可提高20-90%阳性率,粪便、分泌物及组织悬液标本可直接划线分离,也可用4℃增菌后分离,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菌落较小,有狭窄Β溶血环;生化特性大多数菌株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七叶苷试验、CAMPA(金黄色葡萄球菌)试验、V-P和甲基红试验阳性,尿素及明胶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