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中国HAE之殇:疾病更凶险,建议早期诊断和预防!
  • 中国HAE之殇:疾病更凶险,建议早期诊断和预防!

    对罕见病认识不足,进而造成误诊、漏诊是目前国内罕见病诊疗痛点之一。准确认识罕见病的临床特征将有助于疾病的早诊早治,进而更好地为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服务。

    本期,我们聚焦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这一被收录于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病,基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学者的研究数据,对我国HA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程进行梳理,提升大家对HAE的临床认知。

    我国HAE患者多数(98.73%)为1型,2型HAE患者仅为1.27%,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诊断出3型HAE患者1;而据报道西方国家1型HAE为85%,2型HAE约为15%2。

    我国HAE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1.25岁(范围:2-63岁),多数(75%)患者在10-30岁期间首次发作,仅有11.54%的患者3。

    患者多10-30岁才首次发作3,并非出生后即发病,可能会使医生因患者首发症状晚,而认为不是遗传病,从而使得诊断更加困难。20-30岁是人生学习与事业的关键时期,但频繁的水肿给患者生活造成困难,影响学业与事业。一项由多个国家参与的横断面、基于网络的调查研究显示,由于水肿发作,患者自我报告缺勤7.87%,通过劳动生产率和活动障碍问卷评分(WAPI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生产损失和活动障碍越严重)测定的工作成果减少24.18%,活动度降低33.88%10。随着水肿发作次数的增加,WAPI评分增加4。

    我国HAE患者首次发作部位包括:四肢、面部、胃肠道、咽喉及生殖器,半数以上(58.73%)患者为四肢发作。与丹麦患者相比,中国患者首次肿胀更频繁地累及面部(22.22% VS 5%),而胃肠道受累(9.53% VS 46.67%)不太常见(图2)3。

    面部发作可能会毁容,并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出门5。并且面部水肿发作通常与喉头发作有关6,喉头水肿是HAE患者的严重表现,存在窒息风险。喉部水肿发作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平均4.6小时即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7,最高致死率约达40%1。更为严重的是,已有爆发性病例报告,从喉头水肿发作到死亡的时间仅约20分钟8。在未确诊的情况下,若首次发作部位累及喉头,患者和医生无法快速准确采取正确的治疗,大大增加了喉头水肿所致的死亡风险。来自一项队列研究的数据显示:未确诊的患者因喉头水肿引发窒息死亡的风险更高(9:1)9。

    我国患者肿胀发作部位百分比为:四肢(83.54%)、咽喉(58.86%)、面部(55.06%)、胃肠道(34.18%)、躯干(18.35%)和生殖器(14.56%)3(图3),可见喉头水肿累及我国患者的比例高。发生喉部水肿的患者中,9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18例患者由于咽喉水肿发作窒息而死3。

    我国患者四肢水肿和喉水肿发作频率高,四肢水肿可妨碍患者日常活动5,喉部水肿发作更为致命,应视为急诊治疗,必须谨慎处理,避免处理不及时造成死亡。使用有效的HAE急性药物快速治疗是必要的,发生呼吸损伤,还要准备紧急气道手术10。

    不同国家和地区患者胃肠道受累频率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患者中,约34.2%发生胃肠道水肿,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相似,但远低于欧洲国家(图4),可能是遗传背景不同所致2。

    临床病程:在20-29岁的患者中,疾病加重比例为83.3%

    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一项基于网络的调查研究11,纳入103例中国1型HAE患者,探索中国HAE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疾病随时间发展的进程。

    在20-29岁的患者中,83.3%疾病加重。30岁后症状缓解的患者比例增加,但50岁前多数患者病情维持较重(图5)。103例患者共报告了30名家庭成员死于喉头水肿,中位年龄为46岁(IQR,35-53岁)。

    总之,在不治疗的情况下,随着年龄增加,疾病恶化,20-29岁呈现显著的恶化信号。患者在中位46岁时可能死于突然的喉头水肿发作。

    基于北京协和医院发表的数据,可见中国HAE患者有自身特点。首次发作面部累及多3,可能导致潜在喉头水肿风险高。而水肿发作部位累及喉头比例高6,提示疾病更加凶险7,临床应该注意早期识别并诊断疾病。

    此外,多数患者10-30岁发病3,并非出生后即发病,可能会使医生因患者首发症状晚,而认为不是遗传病,从而使得诊断更加困难。在20-29岁的患者中,疾病加重的比例大幅提升11,而这段时间正值人生学习与事业的关键时期,频繁的水肿给患者生活造成困难,影响学业与事业。这些特征也提示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治疗非常重要。(关于预防治疗的相关知识,详见:《警惕HAE患者喉头水肿,与死神争分夺秒!》《向水肿说不,预防治疗出战!》)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