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治疗上,很多人总结的所谓“真理”,很可能是错的。今天,我们盘点一下糖友圈广为流传的八大错误“金句”,大家不要被误导。
二甲双胍副作用“太大了”,还是停了吧
虽然其可能引起食欲减退,但未必一定是坏事。很多糖友,平时食量很大,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反而可以帮助控制食欲。吃得少了,血糖自然就下来了。
食物的生糖指数(GI)与食物的物理状况,以及加工制作过程密切相关。比如:大麦(整粒,煮)的GI是25,磨成大麦粉GI就是66,提升了将近2.6倍。
NO!对于容易引起血糖快速升高的食物,某位糖友平时很少吃,很自律。但某天对油条有点“上瘾”,就一连吃了两大根,吃完觉得油腻,又喝了半碗小米粥,血糖不出所料的出现“飙升”。
大脑对高脂肪和高碳水食物有“上瘾”机制,油条是典型的“50%糖+50%脂肪”类食物,这种比例的食物口感美味,会激活大脑令人愉悦的“奖赏机制”,导致过量食用的现象。长此以往,过多热量在体内堆积,会导致体重快速增加,严重干扰血糖和体重的控制。
NO!运动和做家务不能划等号,一般家务的强度很低,对糖尿病血糖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国际上对活动的强度进行了MET值(梅脱)的明确界定,洗衣服、洗碗、打扫卫生、在家中慢走、烹调前的材料准备、照顾宠物等,运动强度都在2.3梅脱以下,满足不了对于运动的需求。而快步走4公里/小时,运动强度才在3梅脱以上(3~6为中等以上)。
变着花样运动后就浑身疼,还是专做一种好
NO!研究发现,肌肉酸痛与运动时肌肉收缩的类型有关,即离心运动>等张运动>向心运动。离心运动(远离圆心的运动)虽然氧耗、能耗均少,但肌肉酸痛、损伤比较重,这个与不经常运动和受力的大腿、手臂的后侧、背部两侧肌群有关。
因此,糖友们平时要“花样”运动,莫只醉心于做单纯的有氧运动(走路),还需要做抗阻运动(锻炼肌肉),拉伸运动(充分的热身运动)等。再逐渐增加运动形式(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交替),比如哑铃,引体向上等,循序渐进。
某位糖友,过年时吃得比较多,担心血糖数值会吓到自己,一直避讳检测血糖。一天,晚上尿频,早晨心慌,以为自己低血糖,但想想又不可能,一测血糖17MMOL/L(原因是前一天晚上胰岛素没打好,流到皮肤上了)。
2020年发布《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建议一般2型糖尿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可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事件(低血糖、体重增加)风险之间的平衡。
如果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使用的降糖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等,推荐的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6%)。
总之,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可因为年轻就掉以轻心。
NO!“生命追求质量,不追求长度,不委屈自己?”一味追求所谓的“生命质量”,待并发症出现,透析、支架......同样是委屈了自己。
以现在的医学水平,糖尿病完全可防可控,但还需要在可治愈的道路上探索。若不防不控,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会接踵而至。还未失去,就该学会珍惜和防控,出现病痛和糖尿病并发症,再去求医求药,悔之晚矣。
这8个“金句”,仅仅是众多金句中的寥寥数言,把这些“金句”辨别出来,用辩证法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