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军旅人生丨军医张国龙:从驾驶“战鹰”到手持“神针”
  • 军旅人生丨军医张国龙:从驾驶“战鹰”到手持“神针”

    张国龙,山西晋中人,现任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全军软组织伤病康复中心主任。从医三十多年,他始终坚持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结合部队软组织伤病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7篇,编写专著5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他多次参加重大医疗保障和援外医疗任务,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6次获评“全军优秀科技人才”。

    记者来到全军软组织伤病康复中心时,已过午饭时间,张国龙主任刚为患者做完治疗走出诊室。记者仔细打量眼前这位57岁的军医,个子不高,腰板笔直,一身整洁的白大褂,令人充满敬意;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让人倍感亲切。

    张国龙:年轻医生缺乏经验的时候,患者很容易质疑:“你能不能给我看好病?”如果这时候再衣帽不整,患者怎么能放心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所以,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美学可以让病人在接受治疗时缓解紧张情绪”。美学和心理治疗,我认为这两样要贯穿治疗始终。

    记者:您很注重病人的心理感受。

    张国龙:我在2014年就提出了“软组织伤病四维疗法”,强调四个维度的疗法:即通过手法、针法、药法治疗的同时,给予身心调理。大多数患者往往比较关注治疗手法多么独特、针法如何神奇、用药如何有效,却恰恰忽视了身心调理,即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这也是医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张国龙运用独创的软组织伤病四维疗法、全身麻醉状态下银质针疗法、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结构针刺法等特色疗法,治愈了很多久治不愈的患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眼前这位掌握30多种软组织伤病治疗技术、被患者称为“妙手神针”的军医,竟然是“半路出家”。张国龙回忆说,1984年6月,他高中毕业,怀揣着“蓝天梦”考上原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也就是现在的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

    张国龙:那个年代,能够考上飞行员的人都被视为“天之骄子”,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苗子,我自己也感到非常自豪。我学飞行学了3年,已经能单飞了,后来又被停飞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停飞的呢?

    张国龙:我在飞横滚等特技的时候,头晕、呕吐,就这样因身体平衡机能问题不得不停飞。停飞以后面临很多选择,有航弹管理、航调、炮兵、修理、医学等专业。其实,当时很多像我一样停飞的人不愿意学医学专业,因为已经学了几年飞行,学医又得三四年。

    张国龙:我那个时候考虑,一方面医生是军地两用人才,另一方面原因和我自身的经历有关。我在学飞期间,放单飞前要学习跳伞。有一次,我跳伞落地时把脚踝扭伤了,当时医生给我检查后说:“没事,休息休息,贴点膏药就能好。”可是一段时间后,我的脚踝还是疼。明明有病,医生却查不出问题,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

    记者:就想自己做医生,不想让这种事情再在其他人身上发生?

    张国龙:对。学医的时候,我最不愿意学解剖这些课程,可现在这些课程的用处最大。这就说明,有责任、有压力,到了必须掌握的时候,再难也得掌握。

    脱下飞行服,穿上白大褂,张国龙的工作“伙伴”从操纵杆变成了银针。熟悉张国龙的战友和患者都说,用“妙手回春”来形容他最合适不过:一双妙手、一盒银针,就是他行医的“标配”。张国龙笑着说,能在针灸治疗方面取得点成绩,还要得益于他的两次援外医疗经历。

    张国龙:我在2009年创立了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后来我又开展了全身麻醉状态下的银质针疗法,为什么会开展这个疗法?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我先后两次援外,出国的时候许多药物和器材都带不出去,只能带几根银针。

    2010年和2012年,张国龙两次远赴“赤道之国”厄瓜多尔,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他用手中的小小银针,为当地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赢得了厄瓜多尔军民的尊敬和爱戴,在遥远的南美洲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医热”。

    张国龙:我们在那边为很多病人治疗,有军人也有老百姓。找我诊疗的患者特别多,有时候晚上、甚至是深夜我都在给患者看病。等我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就特别“迷信”我。我属于针灸推拿专家组,有很多患者的病不需要用针灸方法治疗,但是,他们也来找我看病,这种信任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在厄瓜多尔救治患者的同时,还接收进修生、举办培训班等,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升医疗技能和水平,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这样的话就算我们走了,医疗技术还能留下。

    张国龙:有时候治疗需要扎很多部位,消毒、定位、行针,反复几次,最慢的时候要五六分钟,最快的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缓解病痛。我们现在采用结构针刺,我行针以后就可以马上拔针,这个特别实用。就是在野外条件下,也可以随时进行治疗,一双手、几根针就足够了,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

    张国龙(左)在训练场上为战士行针治疗(图片由本人提供)

    一次,张国龙坐高铁去广州出差,车快到站时,突然,听到车上广播寻医,他急忙赶到现场,发现一位女乘客昏迷。诊断病情后,张国龙果断行针,那位女乘客很快便恢复清醒,车厢里的旅客和乘务人员用热烈的掌声,向医术精湛的张国龙表达敬意。

    张国龙:当时,我经过询问患者的爱人,知道她是搞软件的,经常伏案工作,颈椎很容易出问题,从而导致头晕或者眩晕。果不其然,我一检查,颈椎和胸椎确实有问题,我说,给她做个针灸吧。当针刚扎进去的时候,车就到站了。列车长说:“您能不能跟我们车去深圳?一会儿再给您免费送回广州。”我说:“不用,我这个针扎了马上就可以拔出来。”这个针见效特别快,针扎进去,患者一下就醒了。拔了针以后,我前脚刚踏上站台,身后的列车就缓缓启动了。

    记者:听说有飞行员受伤后,经过您治疗恢复得也很快?

    张国龙:是的,有一个旅的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他是“金头盔”飞行员,大载荷飞行训练的时候颈部受伤不能动,在当地医院治疗四五天也不见效,他只能停飞。后来,他来我这儿做针灸,见效很快。经过两次治疗后,这名飞行员就重返蓝天了!

    类似这样“针到病除”的救治经历在张国龙的从医生涯中不胜枚举。这些年来,作为军医的他,上高山下海岛、登战机进潜艇,年年都到基层部队巡诊。张国龙告诉记者,最牵动他、最令他动容的,始终是基层官兵期盼的眼神。

    张国龙:我到基层部队巡诊,在帐篷里给官兵看病,有时候已经到开饭时间,官兵还是不愿意走,我就安抚说,“争取给你们都看完”。大家那种期盼的眼神,让人没法拒绝。

    我到西藏巡诊的时候,到了乃堆拉哨所、卓拉哨所、雅拉山口。哨所没有诊疗床,我就把沙发垫子放在茶几上当床,给大家治疗。又做手法,又做针灸,有多少人治多少人。最后,都治疗完了,我就把官兵召集到食堂,给他们讲一些高原病和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指导官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在茶几和沙发垫临时搭成的“治疗床”上,张国龙为官兵进行针灸治疗(图片由本人提供)

    如今,57岁的张国龙初心不改,依然奋战在为兵服务的医疗一线。他说,合格的军医一要严谨细致,二要有医者仁心。近年来,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强度不断增大,官兵的身心健康对保证战斗力来说尤为重要,自己也要立起服务打赢的好样子,把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当作永远的职责和追求。

    张国龙:为官兵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医术要高。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就得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各方面都应该做得更好。对我们来说,敬业很重要,只要走上这条路,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就要为之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