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3人连续被传染,婴儿也曾遭殃:身上这个“小黑痣”,别乱拔
  • 3人连续被传染,婴儿也曾遭殃:身上这个“小黑痣”,别乱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局长~用娘心调查育儿知识问题,为宝妈们拨开育儿道路上的迷雾,真相只有一个!一定要持续关注局长哦~

    夏天最惹人烦的地方,除了难熬的炎热,就是伺机而动的蚊虫。

    一不小心被盯上、被叮上,分分钟后患无穷。

    尤其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实际威力不可小觑的“杀手”——蜱虫,因它而起的悲剧不计其数。

    近日,安徽一名男子在野外劳作后,因蜱虫咬伤高烧不退,后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不治身亡。

    5月,河南省有3位老人因感染蜱虫病而去世,这3人都曾为一名感染蜱虫病的死者净身。

    不止成年人,孩子因蜱虫遭殃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

    湖南一名女孩头上突然长了一颗接近肤色的“痣”,还“生长”得非常迅速,去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这颗“痣”是活蜱虫,已经吸血一个月。

    江西一名出生仅4天的婴儿被蜱虫咬伤,家长一开始还以为是头皮异物。

    9岁男孩野外露营被蜱虫钻进脖颈,虫头断在了肉里,家长第二天才发现。

    尽管大人小孩被咬伤的新闻年年都有报道,但很多人对蜱虫其实还不太了解,也不太清楚被咬后怎么应对。

    蜱虫是夏季露营、郊游时最应该注意的刁虫。因为它没有“敌我分明”的观念,不管有没有惹到它,都会想尽办法向你出击。

    蜱虫被称为“草地吸血鬼”,以血液为食。

    它们能在十多米远的地方就感知到人和动物的存在,然后攀附在草尖上,伺机流窜到路过的“猎物”身上。

    然后藏匿在他们的身体里,不断吸血,直到血液把自己扁憋的身子撑成个“球”。

    蜱虫这个“杀手”体型很小,不易被察觉。上面小孩被咬的案例,家长基本都是延后才发现,这样一来,安全隐患可能会更大。

    如果孩子从森林、草地等户外地方回来,家长请记得检查衣服还有外带的装备上有没有蜱虫附着,以下所示的身体部位也需要好好查看:

    蜱虫吸血时会将“口器”扎得很深,一旦发现,不要硬扯,按以下方法将其夹出。

    ②用稳定、均匀的力度,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向上拉出;谨记不要扭动或猛拉,避免把蜱虫捏碎或扭断头部,陷在肉里。

    ③取出蜱虫后,用外用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④取出后切勿用手指压碎蜱虫,因为取出来的蜱虫会继续分泌,皮肤接触后也会感染;可以将活蜱放入酒精瓶、密封袋/容器,或用胶袋紧紧包裹,或将其冲入马桶中来处理。

    蜱虫咬伤后不仅会使皮肤敏感的宝宝过敏,还能传播很可怕的疾病,如脑炎、出血热、莱姆病等。

    人被叮咬后最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导致多脏器损害,重者可致人死亡。

    而且病毒可能会有1-2周的潜伏期,在这一段时间里仍要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治疗。

    如果在去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皮疹或发烧,务必到医院就诊,将蜱虫叮咬的具体事实告知医生。

    万事最好防范于未然,想要预防蜱虫叮咬,其实招数和防蚊是一样的。

    其实除了蜱虫,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伺机而动的“毒虫”,它们是如何向我们发出攻击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隐翅虫是一种和蚂蚁一般大的虫子,因为有双隐形的翅膀,所以叫做隐翅虫。

    但毒隐翅虫不会随意动用自己的毒液,因为这些毒液是它的保命底牌。如果我们看到隐翅虫,随手就要拍死、捏死,那就不能怪它奋起反抗了。

    毒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被称为“飞行的硫酸”。

    患者接触毒液后,数小时内会有红斑、肿痛、局部不适、痒、水疱、发热、化脓等过敏症状,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等病症。

    所以对待落到身上的隐翅虫,一口气让它随风而去,或者抖一抖把它远甩身后,双方和平再见,才是最好的结局。

    水肿明显或有糜烂渗液时可以用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 0.1% 雷佛奴尔溶液湿敷,如继发感染则需抗感染治疗。

    致敏大户——红蚁也是不得不提的狠角色。

    之所以把红蚁称作“致敏大户”,是因为它的毒液能让容易过敏的人出现脸红、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重症患者在几分钟内就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红蚁一般潜伏在草地中,因此,在户外,红蚁多发区千万不要让宝宝打赤脚,衣服和鞋袜也要放在蚂蚁爬不到的地方,以免造成蜇伤。

    如果不小心打扰到这些红蚁,或者踩到了一个蚁巢,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远离,不然这些类似黑社会寻仇般的红蚁,会迅速倾巢而出,对你死咬不放。

    被红蚁咬后,如果有显著的周身红肿发热等过敏反应,建议马上就医。

    “护花使者”蜜蜂是很容易与我们有亲密接触的昆虫,但很多人不把蜜蜂叮咬当回事,结果导致悲剧发生!

    蜜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威胁来临时,它会以死相博,将毒针注入“敌人”体内,使人容易出现溶血、过敏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被蜜蜂咬到后要用卡片(银行卡、交通卡等)将毒针刮出,切记不要手或镊子夹,以防毒针内的毒液被挤进体内。

    蜜蜂蜇人时,会将毒针留在患者体内,同时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而马蜂蜇人后则将蜇针缩回,继续伤人。

    胡蜂类的蛰刺带来的疼痛要比蜜蜂更剧烈一些,后果也更严重。

    专家介绍,被胡峰蛰到后,1小时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达66%,96%的患者扛不过5小时。

    虽然这3种蜜蜂能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但好在它们不会随意对人发起攻击,有缘偶遇时,静静地让它们自行飞走就好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让人汗毛直立的昆虫——毛毛虫。

    这些空心的毒毛里,充满了有毒的液体,被人碰到后,毒毛的顶部会被折断。

    折断了的毒毛好比一根带着针头的注射器,能轻易地把毒液注入皮肤里。

    所以家长要告诫小朋友,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触毛毛虫,也不要盲目地去攀爬、摇晃树木,在手扶树干之前检查下有无趴在上面的虫子。

    有的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孩子被昆虫叮咬后只有轻微不适比如泛红、瘙痒等,而另一些的孩子却有呼吸困难、反复呕吐、昏厥等严重的反应?

    前面我们说过,蜜蜂、红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将毒液注入皮肤,可能使人过敏。

    而且很多人第一次被某种昆虫叮咬后不会发生反应,过敏大多数发生在第二次、第三次被蛰时,甚至更迟,这是因为过敏反应需要一个致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