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杨海英:加速肿瘤创新疗法落地,医学转型势在必行
  •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杨海英:加速肿瘤创新疗法落地,医学转型势在必行

    备注关注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文件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正在引领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对于当前正在发生的变化,执掌阿斯利康中国医学事务工作的杨海英女士深有体会。“与过去相比,如今医学部的工作已发生很大变化。面对不断涌现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药物,医学部需要思考如何快速地支持产品上市,如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以及如何助力患者可及等。因此,转型势在必行。”在近期举办的阿斯利康“肿瘤前沿疗法与合作创新之路”圆桌活动上,现任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的杨海英女士如此表示。

    她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思考如何推动一些变化的发生,从而实现从支持部门到引领部门的角色跨越等。转型过程应该聚焦临床实践,如果我们所有工作结果不能触达临床、不能惠及患者,那么医学部的真正价值和目标就没有达到。”

    杨海英女士于2014年加入阿斯利康。她曾是一名血液科医生,于2003年进入产业界,曾在多家全球知名药企任职,在医学事务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推动下,近年来阿斯利康多款抗肿瘤产品在中国快速获批上市,包括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以及与默沙东(MSD)合作的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2022年以来,阿斯利康开发的BTK抑制剂,以及合作开发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和MEK抑制剂等多款新药,又先后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

    面对新的环境变化,阿斯利康在中国的肿瘤临床开发会有怎样的重点布局?他们的医学事务团队又将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近日,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了杨海英女士,请她分享对于医学事务未来发展趋势的观点以及管理心得。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请问在肿瘤领域,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重点方向有哪些?

    杨海英女士:截止到2022年2月份,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的在研项目已经达到49个,广泛覆盖了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癌、宫颈癌以及血液肿瘤八大癌种。另外,我们通过肿瘤驱动因子和耐药性、DNA损伤反应、免疫肿瘤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疗法及抗体偶联药物等六大科学平台,在改善患者治疗结局的同时,拓展肿瘤治疗的更多可能性。

    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阿斯利康专注中国患者需求最迫切的治疗领域,已经将近40种创新药物带给中国患者,其中包括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领域创新药。未来,公司也正在向卵巢癌、血液肿瘤等癌种发力,不断加速推进产品管线的研发,包括ADC、新一代BTK抑制剂等。预计到2025年,阿斯利康将在中国上市至少5个肿瘤治疗新药,涉及乳腺癌、肺癌、胃癌及淋巴癌等中国高发肿瘤领域。同时,公司也将继续拓展现有肿瘤产品的更多新适应症,惠及更广泛的患者。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作为阿斯利康中国医学事务部负责人,在您看来,医学事务工作目前面临哪些主要挑战?解决挑战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杨海英女士: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快速转型。因为今天的医学部核心价值输出,与过去几年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比如面对很多创新技术和创新药物,医学部如何快速支持产品上市,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支持患者可及。因此,医学部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型不仅要考虑组织能力和人才匹配度,而且团队文化方面也有较大转变,包括主动思考如何推动一些变化的发生,从而实现从支持部门到引领部门的角色跨越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转型过程应该聚焦临床实践,如果我们所有工作结果不能够惠及到患者,那么医学部的真正价值和目标就没有达到。

    第二个挑战是效率,这在今天尤为重要。高效不仅意味着对人才能力的高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够在比较精细的价值体系引导下,实现最重要的结果输出。这里涉及的问题包括:我们了解患者的需求吗?理解专家的临床实践吗?另外,越来越多的产品属于多学科、泛癌种的范畴,它们由作用机制驱动,且以技术方法和科学平台为导向。要了解这些,医学团队还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转型,并做了相当多工作。一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建设,包括关注和推动临床实践的改变。二是践行科学领导力,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引领科学进步。三是关注人才培养,尤其是未来领导者的培养和打造。阿斯利康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帮助年轻人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商业环境和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走在变化之前,去引领这些变化。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从事医学事务管理工作多年,能否请您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杨海英女士:一方面,在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花时间与团队沟通。通常我们接到指令后往往马上就进入到HOW(怎么做)的执行细节。但我认为,更值得去做的是先搞清楚WHY,然后是WHAT,最后才是HOW,这样效率才会更高,从而更好地达到目标。另一方面,组织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组织能力并不是个人能力的叠加,当中包括企业文化、架构、人才能力的识别与培养等组织层面的问题。而医学人才本身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懂科学,还要有充分的影响力去引领、推动行业发展和促成合作。

    杨海英女士: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闭门造车,要时刻关注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深入了解临床问题和顾虑。只有清晰了解临床上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借助新技术和新方案,来提升临床效率。在精准诊疗的时代,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精准诊断,帮助医生让合适的治疗方案惠及真正需要的患者。第三,医学资源前移,包括新产品的上市准备。尤其是当下政府鼓励创新药加速落地,这需要医学部提前做好准备。总之,对于医学部而言,要有足够的敏捷度,并根据环境和形势变化,快速做出动态调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您看来,如何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杨海英女士:让“以患者为中心”落到实处,就是要让药物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需要掌握更多的KNOW-HOW,更好地解答现实中关键的临床实践和医学问题,帮助临床医生对药物有正确的了解,这些都需要医学部来发挥专长。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做好疾病的全程管理,也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体现。一直以来,阿斯利康也在支持第三方公益组织开展公益项目,帮助患者及时获取有效、科学的治疗手段,提升生活质量,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患者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药物和全病程诊疗一体化方案更加广泛可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认为肿瘤治疗领域最具变革性的下一个突破是什么?或您最感到兴奋的即将到来的突破是什么?

    杨海英女士: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新的前沿技术涌现。其中,我觉得距离比较近的下一个变革性突破可能是ADC。随着抗体偶联技术的不断迭代,ADC药物越来越多的潜力在被挖掘,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多的探索机遇,包括针对不同肿瘤靶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更多探索和研究,针对耐药性问题的ADC联合治疗研究,以及ADC连接小分子、连接免疫治疗的探索,甚至是双靶点ADC研究,未来都可能是一个趋势。医药行业是以科学和研究作为积累的行业,更基于对于疾病领域的认知。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加深对疾病生物标志物和靶点基因组学更深度的认知,未来开发出更加精准的肿瘤治疗方案,真正帮助到患者,这些都值得行业不断探索和精进。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就您所在的领域而言,您认为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觉得行业应该如何构建、利用和加速合作,来提升研发效率?

    杨海英女士:从我的角度,合作主要体现在药物研发、诊疗生态、患者可及等多方面。在药物研发上,我们积极挖掘肿瘤领域临床需求,不断通过“自研+合作”的方式加速创新药的开发。在诊疗生态领域,我们不断携手医学中心、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企业合作打造创新生态圈,以多元合作推动建立更全面的肿瘤领域诊疗体系以及提升诊疗效率,帮助肿瘤患者获得好的生存质量。在提升可及性方面,我们携手第三方合作伙伴通过持续努力,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改变生命的可持续医疗解决方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为什么会进入医药行业?以及是什么促使您做出从医生跨界到医药行业的决定?加入医药行业近20年,您有哪些工作管理心得或经验,希望向业界分享?

    杨海英女士:我在毕业后首先选择成为一名医生,从血液科医生跨界到药企医学部,我希望能为患者找到有望改变他们生活质量的更多可能。如今,“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未变,那些曾经努力活下去的患者,正是我继续探索医学奇迹并以此改变患者命运的动力。

    入行近20年,我觉得有几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懂自己的专业,否则很难做出专业的判断和决定。同时,在各种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还要有特别强的学习能力。二是携手在某些领域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并能够用文化和价值观驱动达成高效的团队合作。三是要有强大的韧性,能够开放和聆听不同的声音。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