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8月13日),第三届“泰山奖”颁奖活动即将于上海举办。年度“公益人物奖”授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教授刘海鹰。11年间,他免费救助174个脊柱疾病患者。他说:“要争取多为脊柱畸形这个特殊的群体多做点事情。”
从藏区昌都机场到洛隆县的山路崎岖,要经过九十九道弯;
在海拔4493米高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深蓝的天空里白云低垂,理塘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群贫困无助的脊柱疾病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本不用了解这些,可是,他说“要争取多为(脊柱畸形)这个特殊的群体做点事情。”
过去11年,他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和团队利用节假日深入中西部贫困地区,行程超过30万公里,足迹遍布16个省份54个偏远贫困县市。他们先后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进行义诊,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74人次。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匮乏的医疗资源导致这里重度脊柱畸形的发病率比其他地区更高。
刚刚到达海拔4000米以上理塘县人民医院,没有从晕车和高原反应中恢复过来,刘海鹰就看见医院外围已经乌泱泱地围了一群人,“几百号人等着义诊,脊柱畸形的情况触目惊心”。
除了缺氧,刘海鹰团队还遇到沟通障碍,当地居民使用藏语,需要经过翻译。“沟通起来非常费劲,同时外边有那么多人在等着。”
刘海鹰还记得2018年去雪域高原义诊,体验昌都到洛隆的九十九道弯,他第一次晕车,加上高原反应,“想死的心都有了”。他想以后不来了。但是后来地方医院组织筛查,他又欣然去义诊,西藏昌都他去过三次,四川理塘也去过三次。
他去一次不容易,往往周五的手术结束后直接奔到机场,凌晨到机场转机,为了不耽误周一的正常工作,周末又赶紧回来。刘海鹰深知,高原地区的脊柱疾病患者出来更不容易。如果自己不去,他们永远被困在九十九道弯之上。
藏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医疗技术落后,忽略孩子早期的脊柱侧弯疾病。刘海鹰表示,脊柱侧弯如果没有进行早期干预,畸形会在生长发育期快速进展,因此孩子畸形程度都是特别重。
义诊时,刘海鹰常常看到藏区青年的后背上沿着脊柱有一圈一圈的疤痕,是脊柱疾病患者用藏医医用药物火灸治疗后的痕迹。这种治疗没有效果,“当地没有条件进行手术治疗,如果你不去做,他们一辈子都无法直起腰。”这也是刘海鹰去做公益的初衷。
重度脊柱侧弯矫形的治疗周期长,从手术治疗到康复治疗全程花费在20万元左右,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这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从2006年北大人民医院通过职工捐款救助彝族孤儿马秀才开始,刘海鹰萌生成立公益基金会,救助更多脊柱疾病重症患者的想法。
2011年,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正式。“麻雀虽小,得五脏俱全。除了要通过民政局的层层审批,注册非公募基金会需要200万元的注册资金。拿到之后万一申请不了,你还要想着怎么退还给人家。”
200万的注册资金大都来自于刘海鹰的患者和爱心企业捐赠,刘海鹰表示,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不仅一个纯专家技术型基金会,更是医患共建的基金会,日常捐款都是一些患者和患者的家属。
秉持着“救一个是一个、救一个好一个”的信念,至今为止,刘海鹰团队从偏远贫困地区带回了患有严重脊柱侧弯的次措、拉萨女孩次旺、盲人家庭的小怡、云南傈傈族少年小龙……
刘海鹰对外科中的胸外科更感兴趣,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时,他报的方向也是胸外科。但胸外科的名额已经满了,刘海鹰被调剂到骨科,他的导师是脊柱外科方向。
当时他进入病房,脊柱外科手术后出现瘫痪并发症,常年不走赖在病房的患者在叫骂。原因在于脊柱手术出现并发症后,往往灾难性很大。
如果说脊柱是骨科更进一步升华,那么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就是脊柱外科的明珠。在人体最硬的骨头上做手术,考验技术也考验体力。
30多岁就担任主刀医生,刘海鹰已经做了上万台脊柱手术。长期高负荷站立的情况下,血流不畅,他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严重堵塞,动脉硬化也比别人提前。刘海鹰已经动过4次手术,在手术台上不得不带上腰托和颈托。
2001年,从德国黑森骨科医院及全德脊柱外科中心医院访问学习后,刘海鹰创建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目标是“将脊柱手术中的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能尽量把手术做到很完美。但并发症不可能是零。”在刘海鹰看来,并发症降低是综合的措施。
他对团队严格要求。“首先基本功要训练扎实,手术台上得悉心观察。比如,有的医生颈椎后路手术做得很漂亮,但手术后引流管堵上了,如果没有及早发现,造成病人继发性瘫痪。”
“作为术者来说,术中和军队上战场一样,需要苦练杀敌本领,同样一个手术,1个小时和5小时做完效果可能就不一样,病人麻醉的时间长了以后,出现并发症就多了。”
重度的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大,麻醉评估,术前身体评估,尤其呼吸功能受限制的“折刀人”插管、肺功能、血气每一步都要仔细评估。
从事公益后,脊柱外科的手术室也融入了一丝人文的气氛。在唤醒语言不通的特别小的新疆患者时,手术团队播放母亲提前录好的语音“孩子你腿动动”。用母亲的呼唤刺激大脑皮层更有效果。
比起一名“名医”,刘海鹰更愿意做一名“良医”。作为骨科学泰斗冯传汉教授的关门弟子,他一直铭记着恩师的教诲:“良医”之道的教诲都是无声的,一级一级地传下去;我不讲什么,我们用行动表达这个;病人的需要放在我自己需要的前面,简单得很。
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金朝晖医生曾说:“刘主任是没有忘记穿草鞋的人。”他带领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0多个医护人员踏上一条艰难的公益之路。
基金会成立后,完全依赖北大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团队。“成立前5个年头,大家埋头苦干,多做实事,几乎对外不发声。脊柱外科团队的成员们,不光出力,还出钱,可以说付出了非常多。”
另一方面,刘海鹰认为通过公益行动也锻炼了团队年轻人善良、感恩、奉献的精神,拉近他们和社会、和患者群体的距离。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每一笔资金背后都有故事:
手术成功的患者决定每年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捐款1000元;
刘海鹰的2020届博士生徐帅两次拿出国家奖学金捐给基金会共计15000元,他给老师留言,“学生家在农村,深知病穷之痛楚,故立志学医。主任德行,实为楷模,学生感动万分,欲报之于百姓。”
广西钦州市浦北中学2020届(19)班将高中结余的1243.91元班费捐给海鹰基金会,他们从《环球人物》上读到刘海鹰的故事。
基金会的捐款人中还有中国科学院郑儒永院士,她和爱人先后捐款三次,每次都是10万元。
“郑儒永院士的每个10万元都特别震撼。”刘海鹰说,郑儒永院士和黄河先生生活非常清贫简朴。捐出第一次10万块钱时,老两口坐着公交车到基金会工作室。后来,刘海鹰拜访郑儒永院士时,他发现老人的袜子已经破了洞,卫生间的毛巾也有破损。
此外,刘海鹰和基金会获得的每一笔奖金也都直接打进基金会的账户里。
正因为每一笔资金都来之不易,刘海鹰团队将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基金会征集一起去四川理塘和西藏昌都的医务志愿者和摄影师,视频中写道,不包来回的路费和住宿费。
据基金会官网,成立11年,救助资金总支出达2300万元,已经帮助174名脊柱疾病患者和127家贫困脊柱患者家庭,为50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专业的脊柱侧弯筛查。
今年1月28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一起启动“高原脊柱健康”医疗公益活动,将面向青藏高原长期救助脊柱疾病患者。“活动目的是以基金会为平台,号召全国脊柱外科医生一同参加,组建类似‘共筑中国心’一样的大规模活动。”
身为学科带头人,刘海鹰身上有着繁重的防疫任务、医疗指标、科研指标、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基金会的良性发展。自顾不暇的时候,刘海鹰也想过暂时休息一下。
“但是已经到这个阶段。有多少个像郑儒永、刘德音这样的爱心人士,还有重度脊柱疾病小孩期待的眼神和支持基金会的患者,他们都在看着你、都在激励你、跟着你往前。”
这次获得医学界第三届泰山奖的公益人物奖,刘海鹰表示,人心齐,泰山移。在公益上,必须爱心齐,才能创造更多可能。“如何更好地帮助脊柱疾病患者,这道难题不仅摆在基金会的前面,也摆在整个社会前面,需要更多力量集结起来。”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