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姚煜:创新药扫除肺癌治疗阴霾
  • 姚煜:创新药扫除肺癌治疗阴霾

    针对EGFR、ALK和ROS1等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已经研发出多种不同的靶向药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

    编者按:8·19中国医师节,这一天是全国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共同的节日。癌症是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在这条注定艰难的道路上,医生和患者并肩而战,他们面临的压力、他们需要的勇气可能并不为外人所知。患者都期待遇到优秀的医生,“好医生”身上究竟有哪些共同点?他们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新民周刊》对几位优秀的肿瘤医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接受采访的当天,姚煜教授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已是下午5点左右,原定采访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半个多小时。“是我的一个老病人了,治疗后一直恢复得不错,定期会回来复查……抱歉拖了点时间。”姚煜教授告诉《新民周刊》记者,门诊病人多的时候一天要看上百号。由于有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病人,姚煜教授每次都会坚持把病人看完。

    姚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CSCO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我们科是西北地区最早开展肿瘤化疗的专业科室,早在1957年就开始开展工作了。”姚煜教授介绍道,目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已成为西北地区综合医院规模最大的肿瘤龙头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每年的门诊量也在快速增长,患者除了覆盖西北五省,还有来自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等其他地区的患者。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姚煜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父母都是儿科医生的她坦言,成为肺癌医生有些“阴差阳错”,但好像又是“冥冥中注定”。

    姚煜的舅舅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肺癌去世。在她童年的记忆里,舅舅的身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手术疤痕,但手术最终并没能挽救舅舅的生命。“而且当时能做放化疗的医院非常少,在陕西地区只有我们医院的肿瘤科,因此每次都需要排队一两个月。”姚煜教授直言,当年肿瘤患者遭遇着缺医少药的困境。

    1993年6月,从临床医学毕业后,姚煜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召开临床研究的启动会,实验的药物是卡铂。第二年,她所在的科室在陕西省首次使用紫杉醇药物治疗一例难治性卵巢癌。因为担心药物会出现过敏反应,全科医护人员严阵以待。令人欣喜的是,患者最后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因为紫杉醇要从植物中提取,这就造成了它非常昂贵。我记得一支要3000元,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才120元。但至少我们有了治疗的方法,紫杉醇对多种实体肿瘤都是有效的。”在姚煜教授看来,紫杉醇是肿瘤化疗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之后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研发上市,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局面。

    2004年,在肺癌领域,最早的靶向药是吉非替尼。“当时在全球它的有效性很低,大概在10%左右。其中对亚洲人群的有效率特别高,达到了27%。”姚煜教授说,为了找到原因,被誉为肺癌治疗史上代表“中国贡献”的吴一龙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IPASS临床研究(吉非替尼泛亚洲研究)。结果发现,针对EGFR敏感性突变的肺腺癌患者,其一线治疗有效率高达60%左右,也开创了精准靶向治疗肺癌的里程碑。

    现在针对EGFR、ALK和ROS1等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已经研发出多种不同的靶向药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

    2014年,免疫治疗出现后,肺癌治疗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煜教授认为,免疫治疗给那些没办法做靶向治疗的患者打开另一扇窗。在化疗时代,晚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极低,仅5%左右。但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免疫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30%左右,足足提高了6倍。

    “从肺癌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科技的进步,给肺癌治疗带来了无比巨大的生存空间。”姚煜教授觉得,作为肺癌医生非常自豪,因为如今有太多的治疗手段了。也因此,姚煜教授呼吁大家一定不要再谈癌色变,因为有很多晚期肺癌患者生存已经超过5年,甚至10年,早诊早治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姚煜教授还记得七八年前,一位50多岁的企业家被诊断为肺癌肝、骨、脑转移。因为不了解肿瘤治疗技术和药物的最新进展,他放弃了治疗。拖延了两个月,当企业家的儿子找到姚煜教授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姚煜教授赶紧让他做了一个基因检测,结果是ALK融合阳性。

    收治入院时,因为感染,病人高烧39°,同时因为肝转移,还有严重的黄疸。“黄得跟奥斯卡小金人一样,脚也肿得跟面包似的。”姚煜教授告诉记者,当时治疗ALK阳性的肺癌药物特别贵,从医疗的适应证来说,这位患者已经不能使用这种药。

    “但这种药对六七成的病人都有效,我大胆地让他先用一盒试试看。”根据患者情况,姚煜教授每天让他吃八分之一片。非常幸运的是,三四天之后,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体温恢复正常,黄一点点退下来。通过CT检查可以看到,肝脏的肿瘤也变小了。

    一个月后,这位患者奇迹般地出院了。但遗憾的是,三年后,患者因耐药,无药可治,最终还是去世了,没能等到今年在国内上市的第三代ALK抑制剂洛拉替尼(LORLATINIB)。

    在姚煜教授看来,她经历了ALK抑制剂的迭代发展,可以说,如今的第三代ALK抑制剂创造了“ALK阳性肺癌患者的奇迹”。因为只要是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这种药物几乎都有效,在晚期肺癌治疗全程管理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2年7月,国内上市的进口和国产抗癌药物已经多达30种。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纳入医保目录,靶向药物太贵的困境也逐渐得到解决。

    姚煜教授在选择新药时,生存数据是第一考虑的因素,第二是安全性,第三要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采访的最后,姚煜教授坚定地表示,如果再选一次,她仍然愿意成为肺癌医生,“因为在患者非常悲观,对人生不抱希望的时候,我们有机会让他的生命再次变得绚丽多彩,能够让他们继续幸福的人生,我觉得还是很自豪的,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