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的刘春荣,今年71岁,本来热情开朗、能言善道。但是突然确诊的喉癌,让她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得了喉癌的患者,不仅说话声音异常,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以往,治愈喉癌最常见的方法是切除咽喉,这也意味着患者永远失去了用来发声说话的声带。
2018年2月,刘春荣通过手术摘除了咽喉,病痛虽然解除了,但是她的生活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因为不能说话,她无法与家人和朋友正常交流,刘春荣远离了热闹的朋友圈。更让刘春荣难以接受的是,她不仅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甚至连哭、笑、打喷嚏,都发不出任何声音,家人更是无从知晓。无助、恐惧、自卑、种种不良情绪逐渐萌生,让她几度崩溃,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
人类的交流有多种方式,肢体语言往往误差较大,文字交流费时冗长,眼神交流则难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相比较而言,语言对话最直接和准确,也因此成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首选。
因患病而丧失喉咙,就会陷入沟通交流不畅,被人误解的窘境。如何让罹患喉癌的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享受幸福的人生呢?
一个新型电子设备的诞生,改变了刘春荣的人生,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这就是电子喉。电子喉研发的初衷,就是让没有喉咙的人开口说话。
人类吹气给与动力,笛膜如声带一样震动发出声音。按在不同笛孔的手指,调节着笛声的声调韵律,就如同人类唇齿舌等器官,把声带发出声音调节成语言。
但是人类的语言要比笛声复杂得多,因为人的声音不仅受唇齿舌等器官的影响,还会根据人的情绪波动有所变化。紧张、愤怒、悲伤等情绪,通过神经信号传导给声带,就会影响声带的状态,声带或松或紧的变化,都会让它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所以要仿生人类的声带,不仅仅要做出一个差不多的“笛膜”,还要抓住人不同的神经信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电子人工喉的核心是仿声带的震动,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最新的电子人工喉已经实现了对声带频率上的仿制,而且能够有更丰富的频率变化,让发出的声音更加贴近人声。
但是,要想让电子喉的声音真正地与人声一样,甚至做到每个人都找回自己原有的个性声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