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余杭某工地上,50岁的老吴(化名)跟往常一样出工,歇息聊天时他依然是工友群里的活跃分子,听着他浓浓的东北腔,好似基因里就自带幽默。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两个月前,老吴在工作时突然晕倒,差点就跟他们永远再见。
老吴的晕倒是因为凶险的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比心梗还要高。而他之所以能逃过一劫并快速恢复如初,就得益于杭州正在大力推进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
何为胸痛救治单元?又能为老百姓带来点啥?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张邢炜教授,通过还原老吴的救治经过,展示了他们在奋力打通生命通道的“第一公里”意义深远。
老吴是吉林人,独自在杭州工作多年,虽已人到中年,但他对自身健康依然充满自信,工地上干起活来总不愿输给年轻人。
10月初的一天,老吴在工作时突然感觉到胸闷、气急,还大汗淋漓。他以为是上午干活有点累的缘故,再看看时间已到中午11点,想着再坚持一会儿,等中午休息一下就会好的,便没有重视,下午到点则继续上班。直到下午3点多,他只觉得胸闷加重,随即晕倒,等他醒来时已躺在杭师大附院的抢救室里。
老吴晕倒后,第一时间被工友送至就近的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医生见状初步判定是心血管意外,一边按照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法对症处理,一边呼叫120,同时对接杭师大附院胸痛中心。
下午4点多,杭师大附院胸痛中心的值班医护已做好一切准备,等急救车一到,就将老吴送进抢救室。当时的老吴口唇发白、呼吸微弱、心跳缓慢、没有意识,典型的脑缺血缺氧的表现。接诊医生第一时间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生命体征稍微稳定后急诊做了冠脉造影,确定血管没有闭塞,排除心梗,随后再做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脏巨大,且EF值(心脏功能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正常人的1/3,诊断是急性心衰,当即转入ICU救治。
老吴后续恢复得很快,在ICU里的第二天拔除了气管插管,才住了3天就转到普通病房,再经心功能纠正、呼吸恢复等系列康复治疗,仅11天时间便康复出院。那天,他自己走着离开医院,还兴奋地拉着医护人员合影。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秋冬是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期,各大医院急诊几乎每天都有收治,救回来留下残疾或是没救回来的悲剧时有发生,老吴无疑是幸运的。
“对于心衰、心梗等心血管意外的患者来说,能否抓住黄金抢救时间直接关乎生死。当心肌缺血3小时,心肌细胞部分死亡,而当心肌缺血6小时,心肌细胞则完全坏死。近年来,各大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挽救生命。”张邢炜教授说。
杭师大附院于2011年11月与拱墅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远程心电实时监控传送网络,在社区与医院之间架设起心脏病救治绿色通道。2015年初在省内率先开始筹建胸痛中心,2016年7月通过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2017年12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认证,同年牵头成立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2018年11月牵头组建杭州市医学会胸痛分会。在迅速、准确、有效救治心血管意外患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心梗为例,从患者入院到完成手术,10年前平均用时为180分钟,如今已缩短至60分钟,用时最短的一位患者仅29分钟,从而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预后,也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然而,这张守护公众心脏的保护网还不够大。在世界心脏联盟理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霍勇教授看来,基层社区医院作为距离百姓最近的专业医疗资源,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急性胸痛接诊任务,但当下大部分胸痛中心体系仍局限在中心城区医疗机构,基层社区医院缺少设备、人员和技术条件,无法发挥胸痛中心的作用。胸痛救治单元就是按照就近原则,基层社区医院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建立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对胸痛患者及时准确诊断,从而减少早期救治延误,提高救治率。
张邢炜教授说,自2020年全国层面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来,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也在持续推进该工作。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挂牌,从救治流程的梳理到基层医护的培训,甚至是对辖区居民的科普等,需要医患对胸痛意识的共同提升,才能在与死神赛跑中赢得时间。在老吴昏迷这段时间里的一系列救治,从基层社区医院到有抢救能力的大医院仅用了1小时,对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杭州已经通过验收的胸痛救治单元有8家,在建设的救治单元有10余家,像拱宸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河湖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半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钱报小时健康小站都即将通过验收。通过加速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现救治体系区域延伸到基层,打通急性胸痛救治的“第一公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