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阅读了一些医学大家分享给同行的心里话,比如ALLEN FRANCES写的《送给年轻精神科医生的五十句话》、CAPLAN-FISHER RULES,深受启发。不过这些都是西方人写的,我于是就想我们中国人中也不乏国际知名的医学大家,TA们也有很多经验之谈,我能不能找到一些,汇总一下,供自己和同道学习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渔邨院士,这个被冠名在“精神病学”前面的名字。我到精研所的时候,她已经许久不在所里了,但时常能从我的老师口中听到“沈大夫”的传说,每当TA们讲起她时满是崇敬。我其实一开始时很好奇 “沈大夫”是谁,不过很快我就知道了,因为TA们提的次数太多了,诸多线索连在一起只能是一个人。后来我从于老师那里得知“在精研所年长的人都称她沈大夫,只有外院同道才叫她沈所长”。
在精研所的时候,我在临床室,办公室常年有好几本红色封面的书,上面用烫金字体写着“沈渔邨教授从医五十周年论文集”。始于好奇,加之前面所述的熏陶出来的崇敬,我不止一次地翻读过这本书。后来出于对精神医学史的兴趣,我还搜集过不少“沈大夫”的资料。基于这些,我汇总了一些“沈大夫”的教诲,希望这些谆谆之言能引导着我们这些晚辈为精神卫生事业的明天,奋勇向前……
另外,不少人只知道“沈大夫”的书,或者只知道她是我国精神病学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后面一并介绍一下她的主要成就。
2.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我要为人民的利益去工作。老树春深更著花
3.获得新知识的渴求和新中国知识分子不甘心蒙受祖国在科技上的落后,是我工作力量的源泉。院士材料自述
4.作为临床医生,我体会最重要的是能切实给患者以帮助。不管是加强国际协作,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还是立足本国进行科学研究,如果不能落实到对患者的帮助,都是没有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执著之路 赤子之情
5.作为一名合格的精神卫生工作者,首先对病人要有同情心,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同时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具备近代医学科学特别是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知识。关爱万众心灵 呵护美好人生
6.临床医师的成长除具有医学人才成长中具有阶段成才律、实践成才律、师承成才律的规律外,还具有以下的规律: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成长周期长、更替慢、进入最佳创造年龄较迟;博学、良好的教育背景、全面的素质培养是成长的基础;规范化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是高层次医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临床实践是成为优秀医师的必经之路:终身学习与勤奋努力是成才的根本要求;外语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机遇、成长环境是成才的外在条件。影响高层次临床医师成长因素调查分析
7.翻译是件很严肃的事,怎么能随便对付?这样对听众是不负责任的!回忆沈渔邨教授工作生活片断
8.人家做过的事情我们再做,就没意思了。沈渔邨守望精神家园
9.人们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不能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反之,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离开关心人们的健康而获得成功。21世纪中国面临的精神卫生挑战(述评)
10.精神科的特点就是做人的心理工作,这也是任何一科医生都需要的基本素质。执著之路 赤子之情
11.加强心理科学和精神病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本学科建设的需要,亦是医学教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展表明,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保持健康及促使疾病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和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和生物学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提倡在研究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时,应考虑这三个变量所起的不同作用及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精神卫生工作七五计划草案的几点说明
12.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是国家文明的标尺。执着之路 赤子情怀
13.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误解,今后的发展就是要努力转变这种状态。这就要从自己做起,首先医院、医生要尊重病人,才能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而为病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治疗中感到愉快、舒畅,正是在向病人、向社会传达种理解,一种爱心。执着之路 赤子情怀
14.精神病病人治疗过程中特别需要周围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疗效不易巩固。从预防复发的观点出发,社区防治十分重要。家庭社会防治与精神病人的社会康复
15.精神科和许多学科有交叉重叠,不但和医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联系密切外,且和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亦有联系。广义的精神卫生更是属于“大卫生”的范畴,扩大精神科服务,需要得到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近年,在我国新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学科,它们既与专科有关又有所区别。这些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然而它们的发展有助于精神病学的发展。专科医生和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加强沟通、发挥我们在其中的作用。要利用各种可能的场合进行交流、宣传自己、学习他人的经验,包括学习国际同行的经验。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中国精神病学
16.我们将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包括医疗改革在内的各种改革的挑战。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配合乃至引导变革,使之向着有利于专科的方向发展,将是我国精神科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展望新的世纪,应该说是希望与挑战同在、困难和机遇共存。然而,有压力才有进步,深信我国的精神科一定能够战胜压力。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中国精神病学
1.首创农村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模式。它与以街道工疗组为中心的城市精神病防治管理模式(“上海模式”)一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社会服务体系。
这个模式启蒙了于欣教授、刘津博士、马弘主任医师等一批后继者推动了“686”项目(包括现在越来越少用到的“解锁行动”)的开展。“686”项目是世界最大的严重精神障碍防控项目。截至2018年底,“686项目”共登记建档了接近600万例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随访超过400万例次,超过80%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得到基本的药物治疗,显著地提升了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这个模式在姚贵忠主任医师等一批后继者的传承和发展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展门诊随访、社区协作、个案管理和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在北京市海淀区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服务模式,并通过与欧盟合作项目,向国内其他地区推广。
2.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第一版到第五版。目前国内精神医学界的中青年专家,几乎都是学习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成长起来的。
3.作为副主编编写卫生部统编教材《精神医学》第1版,作为主编编写卫生部推荐教材《精神病学》第2-3版。作为《精神病学》“干细胞”教材的奠基之作,里面的部分内容一直传承至今,影响了数代医学生以及精神医学相关从业人员。
4.组织编译苏联教材《精神病学》,解放后的我国第一代精神科工作人员几乎人手一册,是当时的精神科必读书,深远地影响了我国的精神科发展(包括教材编写、医院管理模式等等)。
5.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我国精神卫生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学术水平。历经传承和发展,沈渔邨院士的后继者黄悦勤教授牵头完成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真正全国意义上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普查”。
6.推动精研所(现北大六院)独立建所并迁入新址。在沈渔邨院士等著名精神医学家打下的基础下,北大六院发展为中国精神科的领头羊,带动了我国的精神医学的快速发展。
7.改革开放初期,任WHO精神卫生中方协调员,积极组织大量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精神医学与国际的接轨。
8.培养了中国精神病学专业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20+硕博士。其中包括王玉凤、张文和(W. H. CHANG)、陈彦方、李格(GE GAIL LI)、张岱、张向阳、于欣等等。沈渔邨院士的学生又带了很多学生,不只是遍布全国,在国外多个地方也“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