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正值春运,人们难免忧虑:OMICRON 的潜伏期更短吗?这对我们的防疫策略会有什么影响?北海道大学神经科学硕士、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微博科普大 V 庄时利和对此作出解读。
庄时利和: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通常指的是从病原体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了解一种疾病的潜伏期,对于我们公共卫生防控策略的制定、疫苗接种的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要知道 OMICRON 的潜伏期,我们要从新冠原始毒株和其他重要变异体的潜伏期开始说起。(注:严格来说潜伏期的主语应该是疾病,这里为了简化说明,我们就讲病毒的潜伏期)
总体而言,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播病毒,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是比较短的。
根据武汉早期的 181 例确诊病例(2020 年 1 月 4 日至 2 月 24 日)分析,新冠病毒中位潜伏期估计为 5.1 天;后来出现的 DELTA 潜伏期缩短至 4.3 天。
OMICRON 的潜伏期目前还在研究当中,根据挪威对一个 117 例集体感染的研究,OMICRON 的潜伏期比原始毒株和 DELTA 都短,只有 3 天。
先看疫苗有效率。在首次自然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我们一部分 B 细胞分化成了记忆 B 细胞,而再次遇到病原体入侵时,记忆 B 细胞会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对抗病原体,而记忆 B 细胞的激活需要 3~5 天时间。
OMICRON 之所以导致疫苗有效率大幅降低,不仅仅是因为它 S 蛋白上大量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还因为更短的潜伏期导致之前疫苗接种后产生的记忆 B 细胞激活时,病毒已经大量复制了。
也就是说,OMICRON 在体内冲刺的速度,比我们的记忆 B 细胞更快。
我们看许多国家的疫情曲线就能发现,这一波疫情的爆发比以往快得多。以日本为例,日本在 1 月 2 日之前,每日新增都是在 500 例以下的,但是在短短 3 个星期内日本的每日新增就飙升至 5 万例,现在比上一波 DELTA 疫情的峰值还高 2 倍。
以武汉早期的 181 例确诊病例(2020 年 1 月 4 日至 2 月 24 日)为例[1],当时原始毒株的中位潜伏期估计为 5.1 天,97.5% 的人会在感染后 11.5 天内出现症状,这是 14 天隔离期的最初依据之一。
广东去年五六月份的疫情,根据当时 167 例感染者的分析[2],平均潜伏期为 4.4 天(95% CI,3.9~5.0 天),大约三分之二(64.7%)的传播发生在症状前阶段。从目前挪威和韩国的研究[3][4]来看,OMICRON 的潜伏期更短,大约是 3.0~4.2 天。
按照新冠原始毒株的特性保守估计,100 名感染者中会有 1 人的潜伏期可能会长于 14 天,放在潜伏期更短的 DELTA 和 OMICRON 上,这个比例会更低。
理论上来说,延长隔离时间,就越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感染者。保守起见,如果隔离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发现那些 <1% 的感染者,那么隔离时间得 >14 天。
不过根据中国香港的流调,在香港早期的 OMICRON 病例中有隔离酒店内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因此也应当加强隔离酒店的防护和消杀工作,保护那些被隔离的未感染者。
最后,潜伏期更短的 OMICRON 对我们的防疫政策有何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OMICRON 感染后无症状感染的比例在提高,这会增加防疫难度,因为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播性,而且因为没有任何不舒服,所以不太会主动去医院做检查。虽然 OMICRON 的毒力相对于其他变异体减弱了,但是在爆发性的病例冲击下,医疗系统仍然会面临重压。
所以对于群体而言,我们仍然要坚持目前的防控方式,坚持现在严格追踪溯源、隔离感染者。天津、河南的防疫结果表明,我们这一套社会防控策略对于 OMICRON 仍然是很有效的。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严格防疫的同时也要注重民生,要关注那些特殊群体(急重症、慢性病及孕产妇等)的就医问题。
而对于个人而言,更短的潜伏期,背后是更高的上呼吸道病毒载量/ 更强的传染性等因素共同导致的。通过飞沫传播仍然是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除了之前强调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以外,对于高风险行业工作人员,佩戴 N95 口罩会有降低传播风险。
总而言之,OMICRON 更短的潜伏期,对疫苗、防疫策略以及疫情曲线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传播性更强的新冠病毒,在专属疫苗尚未问世、加强针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目前的社会防疫策略、加强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看到希望的一点是,目前有一些国家的疫情曲线表明,OMICRON 这一波巨浪可能属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