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浦西封控,上海抗疫进入最艰难也是最关键时期,50余天来,上海天佑医院高压氧脑复苏联合诊疗病区一直保持着安全、有序运行。4月下旬,高压氧-脑复苏主任刘青乐教授以亲身经历和感受,撰写的文章《疫情下,睡了的上海,有人24小时忙碌》,通过“高压氧医学公众号”发布后,立即引来了患者家属们的点赞和留言。
“敬佩您和您的所有队员在疫情中克服重重困难、无畏逆行,也衷心感谢您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尽心尽力治疗、呵护、关爱每一位病员,给疫情中遭封控的家属带来宽慰。24小时的医护记录,是你们每天繁忙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孜孜以求拯救生命的全部倾注。当下,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愿天佑名扬天下!”
“我先生也是刘教授救回来的,现在在家。7年了,三天前刚拿掉胃管,可以吃饭了。如果还是在原来的康复医院,现在肯定还是植物人,是刘青乐教授、杭小华护士长、宋玲医生救了他。”
“我2008年发生重大车祸当时成了植物人,昏迷了4个月。幸亏碰到刘教授,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我醒过来了,大概10个月左右出院,现在每年进行二个疗程康复。”
去年(2021年)11月19日在我们最困难、走投无路的时候,感谢刘教授收纳了我母亲入院,让我们感到温暖。疫情期间尤其不易,感谢您及医护团队近半年对我母亲的精心治疗和康复护理,让我们家属不再无助和无力。
4月21日一早,医护们交班和查房后,各种治疗工作就开始了。据刘青乐主任介绍,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除了每天的换药、输液、翻身、拍背以外,还有些特殊操作。一位留置股静脉输液通路到期了的患者,医生需要为他做深静脉穿刺;一位拒做手术的脑出血患者,医生为了解决他颅压高的问题,在限水、脱水和利尿的基础上给予腰穿,脑脊液置换;一位从外院转来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长了,不能继续保留了,医生需要给他进行经皮气管切开;一位昏迷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静脉通道要更换了,经过消毒、铺巾,最后在超声定位下,护士长给患者做了PICC;还有一位患者反复肺部感染,医护人员为其翻身、拍背、雾化、气管镜冲洗祛痰......
完成了病房内的治疗工作后,紧接着医护人员又开始护送危重症患者去高压氧舱治疗。因患者病情重、多变,高压氧治疗时需备好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有的病人需要呼吸支撑,除了使用呼吸器,有时还需要护士们采用简易呼吸器捏皮球的方式辅助患者呼吸;为了便于医生和护士巡视,观察病情,治疗、护理和处置紧急情况,医护人员就将几个氧舱打通,硕大的氧舱被病床塞得满满的。
4月21日这一天只是高压氧脑复苏病房在战疫中的一个缩影。从3月中旬上海疫情反复到4月初浦西封城,进入全面战疫艰难期,再到今天疫情形势好转,天佑医院坚持“对外积极支援,对内严防死守”的策略不动摇,保证了防疫和病人救治两不误。高压氧脑复苏病房作为危重病人居聚区,医护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保证了病人安全。
据了解,疫情期间,医院外派了一些医护团队支援社会防疫工作,还有一些医务人员被封控在家,能正常上班的医护人员数量很少。刘青乐带领高压氧-脑复苏全体人员顶住压力,直到4月下旬,还在坚持每天为有需要的病人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由于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并肩作战连轴转,抽空吃上几口饭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休息。”刘青乐主任说道。
疫情当下,天佑医院高压氧-脑复苏病房的全体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是千千万万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护群体的一个缩影。一段段感谢的文字,犹如涓涓暖流,温暖医者之心,更坚定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