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抗衰顶流爆“黑”料!“胜肽”翻车,全因成分党太上头?3步高效抗老不反黑
  • 抗衰顶流爆“黑”料!“胜肽”翻车,全因成分党太上头?3步高效抗老不反黑

    昨天被抽中的是【WYT.、L、谢家丽、心有林夕】,恭喜~

    【蓝铜胜肽】因其修复功效,是近两年最火的成分之一了,单X音平台搜“蓝铜胜肽”,关注度就超1.4亿。相信不少成分党都被TO和NIOD的“原料桶”产品打到过。现在,国货也开始疯狂在产品中堆料,精华、面膜、爽肤水、面霜、眼膜……真 哪里需要加哪里。

    前段时间因浪姐翻红的王心凌,在做客《OMG玩美咖》节目时,还CUE过某品牌的蓝铜胜肽精华液。

    【蓝铜肽】我们写过科普文,首先不要过度神化,它最靠谱的功效还是「修复」。虽然被很多品牌捧成了抗衰界的爱马仕,但蓝铜肽的「抗衰」功效,其实并没有太多夯实的证据。

    如何选到「不反黑」的理想型产品?

    谈到「反黑」, 就不得不从最基础的「黑色素的形成」谈起。

    黑色素的形成,从酪氨酸到多巴从多巴醌到二羟基吲哚再到黑色素,这个过程已经重复了千百遍。虽然亚洲菇凉都是谈“黑”色变,但大家却忽略了――黑色素细胞其实是构成我们皮肤免疫屏障的一部分;黑色素被生产出来,也是为了给皮肤提供天然的光防护(所以黑色素更少的白种人,会比黄种人/黑人更容易晒伤)。

    从最经典的黑素生成的机制图看,黑素是由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氧化为多巴醌为第一步开始的,这是黑色素合成的「限速步骤」,所以想要控制黑色素的生成数量,酪氨酸酶是永远无法绕开的关键点,这也是美白成分都盯着酪氨酸酶做文章的原因。(文献[1])

    但【酪氨酸酶】和【蓝铜肽】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原来,【酪氨酸酶】是一种以【铜】为辅基的结合蛋白酶(文献[2])

    在多巴转变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中心含有的【铜离子】,可以通过电子传递过程,使多巴中的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后者转变为氧离子;游离在溶液中的两个质子可以与氧离子化合生成水,而最终多巴会转化为多巴醌。所以说在黑色素形成的过程中,【酪氨酸酶】中的两个【铜离子】结合位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旦人体缺乏【铜元素】,酪氨酸酶的活性会降低,黑色素的合成就会减少,由此导致一系列由于缺少黑色素带来的健康隐患,如:光防护不足、罹患白内障的风险等。甚至有研究证实,可以补充【铜离子制剂】临床治疗白癜风。(文献[3])

    反之亦然,由于铜离子确实参与了酪氨酸酶催化的过程,所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确实有助于激活酪氨酸酶,从而可能导致增加黑色素的合成,甚至进一步导致皮肤色素沉着。

    既然补充【铜离子】确实可能增加黑色素的合成,长久涂抹【蓝铜肽】是否会有同样的“副作用”,那就要从【蓝铜肽】的结构看了

    有相关数据表明,在动物的伤口修复模型中,【铜肽】可以增强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修复伤口。虽然我们认为【铜肽】抗衰、亮肤的证据并不充足,但少量研究似乎想说明【铜肽】不仅不会“反黑”,甚至还可以帮助美白亮肤。

    我们看了下“反黑”推测的核心理论,主要在于【铜肽】里含有的【铜】。

    和其他金属一样,【铜】主要与酶结合,而黑色素的合成就需要建立在铜酪氨酸酶的基础上(文献[5]),铜酪氨酸酶的高表达,会引起色素沉着的产生,所以往往就会联想到肤色的变黑。仅有的极个别体外研究数据显示,【铜肽】对蘑菇酩氨酸酶有激活作用;脂质体作为【铜肽】载体导入时,可以增加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文献[6])

    但我们认为,【蓝铜胜肽GHK】作为一个三肽的分子结构,序列为GLYCYL-L-HISTIDYL-L-LYSINE,它们与【铜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会形成GU-GHK复合物),不是那么容易就形成大量的【游离铜离子】。而【铜】是我们人体所必需的金属元素,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铜】也有修复受损皮肤的作用。虽然【铜肽】中的【铜】从原理上有导致酪氨酸酶上调的可能性,但并没有任何临床数据、或明确的科学研究表明【铜肽】会导致肤色变深。

    当一个【成分】的效果,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时,我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外环境状况、搭配流程、皮肤状态、甚至身体状况(如激素分泌水平),都会影响产品的效果。

    虽然成分表上的成分名一样,但每个产品所使用的原料等级、浓度、纯度(杂质状况)、配方稳定性、透皮渗透程度……等成分表上看不到的区别,都会对最终的使用感受和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大家的肤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黑色素的形成会受「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多种因素影响。(文献[7])

    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其实每天都在有条不紊的为我们生产黑色素,为皮肤提供「光保护」。但每个人的先天基因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肤色,皮肤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本身酪氨酸酶就更活跃一些(更容易变黑),有的就比较“懒”(皮肤特别耐造,不易变黑)。

    比如,紫外线可以双重影响酪氨酸酶的表达,一边给黑色素细胞发送信号,指挥它表达出更多的酪氨酸酶;另一边又给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一些“感官因子”传达信息,生成更多的A-MSH(促黑色素生成素)通过CAMP和PKA路径影响DNA表达更多的酪氨酸酶。(文献[8])

    再比如,外界刺激因素、皮肤本身的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炎症因子、环境暴露压力所导致活性氧自由基ROS等,都会通过细胞间的信号交互,影响DNA生成酪氨酸酶,从而导致色素沉着、炎症后色沉(PIH)等。

    色沉,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如果本身就是酪氨酸酶更易活跃的人群,又没做好防护,或之前就存在/发生过炎症,再加上又没有选择能稳定透皮的高质量【铜肽】产品,各方因素加在一起,有可能会发生“反黑”现象。

    虽说理论上来讲,【蓝铜肽】中的【铜离子】与【GHK】之间的锚定作用,并不会让【铜离子】轻易“逃脱”,形成高浓度的【游离铜离子】;但退一步讲,如果担心在长久使用【铜肽】的过程中,万一有【铜离子】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成功“逃脱”去投入酪氨酸酶的“怀抱”,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不考虑配方和技术的协同作用,盲目追求高浓度”是数量巨大的「伪成分党」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敏感地GET到了部分消费者对「高浓度」的盲目追求,品牌们纷纷开始争相“堆料”。但事实上,很多功效成分并不是浓度越高就越好,甚至有些成分,在较低浓度下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提高浓度反而会导致刺激性上升、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如【蓝铜肽】,几十个PPM下可以起效,何必冒着“反黑”的风险去追求过高的添加量?

    【蓝铜肽】号称护肤界“爱马仕”,价格昂贵,但原料市场鱼龙混杂,成分表上都叫【蓝铜肽】的产品,实际使用的原料并不一样。低质量的【蓝铜肽】原料,就可能纯度降低、混杂了其他成分、或额外添加含铜离子的成分,就可能出现“反黑”等问题。

    但这些是成分表上无法看到的信息,作为消费者,建议优先选择已经在成熟市场销售多年(10年以上),并累积了多年消费者口碑和行业评价的品牌;那些刚刚面世两三年的新品牌,建议多观望几年。

    PS. 很多网友用产品的颜色来判断蓝铜肽产品的好坏(颜色越蓝,浓度越高,质量越好),殊不知,有些蓝铜肽产品,是从原料端就开始加「蓝色色素」了呢~

    市面上配方千千万,同样的成分和浓度,但可能效果却差异巨大,这就与产品使用的输送载体/技术以及成分渗透性相关。

    因为是明确作用于皮肤中某个受体、才能起效的成分。而【胜肽】成分的透皮能力参差不齐像【蓝铜胜肽】是水溶性,本身的透皮吸收性就不好(还有很多胜肽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容易被分解失活,没有「技术加持」的胜肽产品,很可能刚涂上脸就失效了)。

    所以,衡量一个胜肽产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是看堆了多高浓度的原料,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和配方的加持,确保【胜肽】成分到达皮肤深处的作用靶点,提高生物利用率,才能获得好效果。不然你就算直接往脸上招呼100%的原料,不仅效果不佳,还说不准搞出什么类似“反黑”的小概率状况~

    有些功效成分很有“脾气”,如果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并不容易“和谐共处”。

    【蓝铜肽】也是蛮“娇气”的一位,有一些理论上的「搭配禁忌」。虽然目前也没有很明确的研究表明,这些搭配除了让【蓝铜肽】失效之外,是否会对皮肤有不利影响?但我们仍建议,使用【蓝铜肽】产品时,尽量避免以下产品:

    因为【铜离子】的存在,不建议与螯合剂紧接着同时使用等。

    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或临床数据表明,使用蓝铜胜肽会导致“反黑”。而且产生色沉,往往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选择上市多年、积累了长期消费者反馈和同行评价的品牌。

    千万不能只看「成分表」,要选择通过载体或不损伤皮肤屏障的新型渗透技术,提高生物利用率、延长起效时间的产品。

    [4].张凤龙, 高恩, 杨小琳,等. GHK三肽的最新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6):4.

    我们的【抽奖】有新玩法啦~

    不想碰运气,只想靠手速的童鞋们:

    两次1分钟秒光后,下周三【8重胜肽逆龄精华】终于备好了现货团,闹钟都准备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