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锂盐防自杀效应为主要转归的临床对照研究,本研究克服了既往研究统计学效力不足的缺陷,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对于目前正在接受治疗且存在显著共病的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简单地联用锂盐似乎无助于降低再次发生自杀相关转归的风险。
心境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证据显示,锂盐可以降低双相障碍及抑郁患者的自杀风险;针对风险很高的患者,一些国外学者提倡「加锂盐保平安」。
然而,具体到近期有过自杀行为的心境障碍患者,简单地联用锂盐能否降低再次自杀的风险,目前并不明确,而既往探讨此话题的对照研究往往不具备足够的统计学效力。考虑到锂盐本身会增加患者的副作用负担,上述课题有待在更大规模的对照研究中加以澄清。
为评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锂盐能否降低心境障碍患者再次自杀的风险,美国MICHAEL J. CRESCENZ退伍军人事务(VA)医疗中心IRA R. KATZ博士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该研究11月17日在线发表于JAMA PSYCHIATRY(影响因子 21.596)。
入组筛查工作于2015年7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之间进行。受试者来自美国29个VA医疗中心,罹患双相 I 型、II 型或抑郁症,入组前6个月内均有过自杀行为,或为预防自杀而入院治疗。排除标准包括罹患精神分裂症、既往自杀未遂6次及以上、过去6个月内使用过锂盐等。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碳酸锂缓释剂组,或常规治疗+安慰剂组;碳酸锂原则上以600MG/D起始并逐渐加量,直至血锂浓度达到0.6-0.8MEQ/L。研究者比较了两组患者自入组至再次发生自杀相关转归的时间(主要转归),具体包括再次自杀未遂、自杀行为被打断、入院治疗以预防自杀、自杀死亡。具体研究设计详见文献原文。
对研究中期数据进行无效性分析后,研究者停止了本项研究,此时已入组了519名受试者。随访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停止,总随访时间为13个月。
这些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42.8(SD 12.4)岁,男性84.2%,锂盐组及安慰剂组分别为255人及264人;双相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5.4%和84.6%,3个月时的平均血锂浓度分别为0.54MEQ/L和0.46MEQ/L。受试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59.7%)、酒依赖(48.4%)、广泛性焦虑障碍(27.2%)等。
图1 两组受试者自基线至发生主要转归的时间(KATZ IR, ET AL. 2021)
127名(24.5%)患者出现自杀相关转归,锂盐组与安慰剂组分别为65人及62人。分析显示,无论是自杀相关转归整体(时序检验HR, 1.10; 95% CI, 0.77-1.55; P=0.61),还是再次自杀未遂(P=0.77)、自杀行为被打断(P=0.22)、入院治疗以预防自杀(P=0.71),锂盐组与安慰剂组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期间共出现了4例死亡个案,其中3例发生在入组后1个月内——锂盐组1人死于枪击自杀;安慰组1人死于枪击自杀,1人死于阿片过量,1人死因不明。
鉴于很多受试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研究者专门针对依从性≥80%的患者开展了分析,结果显示锂盐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P=0.38)。
值得注意的是,停止使用研究用药的患者发生自杀相关转归的风险显著更高(HR, 2.86; 95% CI, 1.48-5.53; P=0.007),且这一点上锂盐组与安慰剂组并无显著差异(P=0.55)。
使用锂盐的患者未出现预料之外的安全性问题,无严重心律失常或不可逆的肾脏/甲状腺毒性报告。一名患者出现了锂盐中毒。
本项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存在一定顾虑。然而,作为迄今为止探讨此课题的规模最大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已克服了既往研究统计学效力不足的缺陷,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对于目前正在接受治疗且存在显著共病的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简单地加用锂盐似乎无助于降低再次发生自杀相关转归的风险。
这一课题无疑值得进一步探讨,如非特异性因素(如,患者与医疗机构更多的接触)在自杀预防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