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因十分复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其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社区综合干预管理,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尤为关键。针对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启动治疗问题,我们邀请到北京顾湲家庭医生咨询服务工作室的黄萍教授进行解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更加普及化,社区管理治疗也成为了服务事业的一部分。由于社区管理治疗服务的范围广泛,看病流程简单,所以大多数老年人都选择了社区管理治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护理比较方便,经常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护理和治疗。
而高血压社区管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行规范、有效的降压治疗,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
很多高血压患者由于没有不适症状,往往忽略对高血压的治疗。因此,需要医生重视每一位就诊患者的血压测量,不放过任何可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机会。
同时,黄萍教授也通过实际病例为我们讲解了为什么很多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却不按时服药的问题,这也是少有患者能坚持长期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患者男,52岁,出租车司机,头痛,高血压1年,感觉服药就有性功能低下的症状,停药担心高血压合并症,非常苦恼。来门诊前后两次,均给予鼓励,强调要按时服药,以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同时医生将药物改成对性功能影响较小且安全性很高的尼群地平;第三次来诊了解仍没有服药,顾虑很多;第六次来诊,诉晨起血压180/120 MMHG,十分担心,(两个月前取的药)问医生∶"尼群地平能吃吗?"
此病例体现出患者的知识建构与医生临床解释的巨大差距,在当前国家对于高血压治疗“好医、好药、好政策”的背景下,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提高全民对高血压疾病的警惕和对治疗的依从性,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因此,医生发现高血压患者后,需要及时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知识,详细解释患者关心的问题,传播治疗理念比传播防治知识更重要。
黄萍教授通过三个重点病例,为我们分析解释了启动高血压社区管理治疗难在哪里。
患者女,64岁,大学退休教授,高血压一直未规律治疗。首诊于2018年6月4日,诉高血压40年,血压一直波动在140~150/90~96 MMHG,原来无明显不适,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没有规律服药(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平时注意低盐饮食,经常运动,不熬夜。最近心理压力大,出现头晕症状,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因心脏出现问题,医生调整用药,叮嘱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患者三周后复查,血压趋于稳定,三次复诊后血压维持正常,并且想和主治医生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这个病例说明,医生需要在社区启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说明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了解患者实际的情况,与之产生共情。患者在血压得到控制后,自然就会和医生结盟,因此,临床医生做得越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管理就越可能实现。
患者男,39岁,身高186 CM,体重82 KG,腰围86 CM。因为流涕、乏力、周身不适,出差上海前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看“感冒”取药。取药后患者被建议测血压(既往体检曾经血压160/100 MMHG,已经10年,不难受没有吃药),然后医生发现患者有高血压(200/120 MMHG)建议查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发现尿微量白蛋白149 MG/L,远远高于正常值30 MG/L。
一般来说,高血压5年,就会对肾脏产生损害,而患者已经有10年高血压病史,需要高度重视肾脏的损害。在医生的详细解释下,患者同意开始药物治疗,以此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而何时吃药、注意事项、何时复诊、复查项目、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减盐)、开始药物治疗,这些都是启动高血压治疗的重要过程。同时要强调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尽早吃药,做必要的临床检查,让患者看到健康风险,这对于启动规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常关键,缺一不可!
另外,清晨血压高也是高血压患者需要重视的一个隐患,晨峰血压升高会影响血管内沉积的动脉斑块,斑块不稳定,就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血脂高、心率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小TIPS:虽然降压宜早不宜迟,但是也不要快速降压,因为快速降压会加快心率,而心率过快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
在医生持续和患者沟通无果,患者仍然拒绝服药后,医生每天下班后都会去患者家中拜访。持续几天后,患者家属问明医生拜访原因,说服患者开始服药,并且夫妻二人成为医生科普活动时的忠实听众。这说明在高血压社区管理的启动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提高其配合度。
因此,在高血压社区管理启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要以使患者获得治疗动力为目的,中国人有警觉性非常高和自主性非常强这两个显著特性。所以,医生要重点研究两个方面∶1.如何做好高血压预警,使患者获得治疗动力,以利及时启动药物治疗;2.如何教会患者自我健康维护,保持血压在较好水平,有效预防心脑肾并发症。学会用证据说话,让患者认识到风险,通过个性化沟通,提高患者的理解力、治疗期望和家庭支持度,切实改善高血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