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大流行可能改变了呼吸道病毒的正常传播模式,出现反季节性流行、诞生新的毒株,并让大多数其他变异体“灭绝”。
2020年底至2021年4月,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发生了“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广泛暴发,且态势强于往年的冬季流行。
研究人员警告,过去两年的新冠防控或破坏了既往呼吸道病毒的季节性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或更严重的疫情。
“难以预测的异常暴发加剧了防疫难度,严格的物理防控措施也造成预存免疫减退,让公众更易受到病毒侵袭。”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提出观点,新冠疫情平稳后,尽早取消“戴口罩”“严格封控”等非药物干预措施(NPI),修复几年来的群体免疫损伤。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则表示,新冠疫情后其他病毒的新一轮反弹或不可避免,规模或大或小,尤其集中在儿童和免疫缺陷人群,应加强流行病学监测以做好应对。
RSV的传播途径与新冠病毒类似,但至今无疫苗与特效药。
2022年5月24日,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表明,在新冠防控NPI的作用下,2020年该国RSV和流感病毒在冬季流行期消失。
2020年底,澳大利亚三个州和地区出现严重的反季节性RSV疫情,随后于2021年初整个夏季在维多利亚州进一步暴发。
疫情态势也高于往年。监测发现,RSV流行导致的阳性人群和住院水平超过前三年中的任何一年。西澳大利亚州,RSV感染在2020年12月攀升至顶峰,阳性率37%,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率也达到峰值。
儿童是RSV感染的主要风险群体。“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极度早产或慢性肺病,儿童(新生儿)需要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情况可能也更加严重。”研究称。
另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RSV流行株的多样性出现了“崩溃”。
新冠疫情前,两个主要谱系RSV-A和RSV-B在澳大利亚均等传播。而新近的基因测序表明,2021年夏季流行中,过去的RSV毒株几乎‘灭绝”,两个全新的RSV-A子谱系占到了全部被测样本的95%。
研究人员将两个新谱系的出现定义为“神秘起源”,推测其在新冠疫情前已存在隐秘传播,并强调严格的新冠NPI,可能已对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传播和进化规律造成巨大影响。
对此,常荣山向“医学界”推测,经过筛选后,新的病毒谱系在人群中存在人体适应性优势。
但他认为这种优势并不突出,以前只在小范围传播且并未被监测到。“但新冠流行期的物理阻断,使得传播力稍弱的谱系(RSV-B)几乎覆灭,新谱系的竞争优势凸显,最终‘脱颖而出’。”常荣山称。
不仅仅是澳大利亚,新冠大流行期间实行封锁措施的“后遗症”反应也在多国陆续显现。
“绝大多数病毒不会消失,过去两年中隐藏着,或在人体内隐匿感染。”金冬雁表示,在恢复国际通航和解除社交隔离的诱因下,“匣子”可能被重新打开。
根据美国疾控部门数据,2021年7月24日当周,全美约有1700例儿童RSV新增感染病例,而2020年同期仅12例。新西兰RSV儿童感染病例是往年的5倍多,荷兰、德国等地也出现暴发。
“单就疾病严重程度,RSV要比奥密克戎毒株凶险。”常荣山对“医学界”表示。根据2021年中疾控发布的一项约23万人监测数据,2009至2019年间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8种病毒中,RSV引起肺炎的占比最高。
“RSV会反复感染,预存免疫是每年抵御病毒,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的屏障。”金冬雁称,相当于天然的疫苗加强针,“而近两年的封锁措施尤其让儿童未在正常季节接触病毒,反季节性推迟暴发增加了易感低龄儿童的数量。”
“新冠封锁措施对于儿童的收益较低。”2022年6月2日,《端传媒》援引德国疫情数据称,新冠病毒对儿童威胁小,2020年因感染新冠去世的儿童仅相当于往年的流感病毒感染,并少于其他意外社会事件。
封锁措施还打乱了流感的正常流行规律,风险预警同样发生在成年人中。
“新冠疫情前后流行的流感毒株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我们选择年度疫苗的成分和时机带来了挑战。”此次论文的主要研究者,悉尼大学伊登博士表示。
截至2022年5月中旬,正值流感季的澳大利亚已有8300多人因呼吸系统问题等接受紧急治疗。而美国数据显示,5月流感住院人数出现反季节性显著增长。
“正常情况下,不同流行病病原体在一年内分批次引发对应的流行季,人类的免疫系统、整个医疗体系按照既往规律应对。”常荣山说。
“如今,被打乱了季节性流行规律的不同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开始随机性的扎堆‘开疆破土’,导致原本在时空上镶嵌式分布的疫情同时出现,时间不易预测,增加了防控压力。”
长期来看,金冬雁认为,感染是无法避免的,“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试图消灭病毒的健康影响,就得付出相应的成本。”
以流感为例,根据中疾控2019年公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4年,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
2022年5月30日,英国《经济学人》发布报道,在“是否像流感一样与新冠共存”的全球争论下另辟蹊径,提出“参考新冠防控,如何最大程度消除流感的危害。”
文章指出,大范围的疫苗接种、官方的流行病学监测、家庭检测试剂的推广、佩戴口罩以及感染期间的自我隔离,能有效消除被严重低估的流感病毒威胁。
但事实上,这些措施多是传染病的常规防控,无非是实施的力度与范围。对于大多数近期接连暴发的疫情,暂无迹象提示可能演变成另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各国应对方式与往年并无本质差异。
“需要警惕新冠之后可能出现的一波各类疫情反弹。”金冬雁强调医疗系统疾病监测和预警、疫苗和特效药普及的作用,但认为在其他方面,能做或者需要做的有限。
“对于传播能力不及新冠的其他呼吸道病毒,用于防新冠的NPI也会有效,但严格的NPI会造成各类次生灾害和负面影响。”金冬雁称,“尽管其他呼吸道病毒也会造成一定规模的健康风险,但是否需要效仿新冠防控,多大力度效仿,实践中要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躲避暴露,人的免疫系统逐渐变得更脆弱,更容易受到攻击。”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古普塔接受《端传媒》采访时表示。
德国儿科传染病学协会会长特南鲍姆同样不建议继续保持严格的卫生措施,否则儿童免疫保护将继续减弱,可能导致未来感染更多的疾病。
比如两年内持续性的大范围口罩佩戴,常荣山对“医学界”表示,不赞同未来在非流行季将其作为“常态化防控”手段。“人体免疫系统才是对抗病毒感染的固定有效武器,它需要长期锤炼。”
“此外,对于有跨种传播能力的病毒来说,进化出适应人体的新‘人间流行株’,往往是‘单次跨种突防’事件。”常荣山说,“埃博拉、艾滋病、SARS、MERS都是这样溢出的,而以NPI为主的防控导致群体免疫减弱,侧面增加了突防概率,应该引起警示。”他说。
“二十一世纪以来,平均5年就有一次全球疫情大流行,长期看只能在技术上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流行后尽可能减少死亡人数与健康风险。”常荣山再次强调疫苗的作用,并呼吁加强医疗系统预警和应对能力建设。
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有何区别?
你想看的“医”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