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设计中,「观察性研究」可谓是占据一席之地。谈及「观察性研究」,临床科研人对其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若要细细说道,似乎又有些模糊。
作为每天都在和“观察性研究”打交道的临床科研狗,想要完整回答以上问题,却还是有些费力?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好这些“基础”的流行病学知识,才能让“百篇SCI平地起”!
无论是刚刚接触临床科研的小白或是被科研虐了千百遍的科研党,千万不能错过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玲教授带来的这节公开课。
毕业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分子流行病学专业。现兼任世界中联专委会循证中医药再评价专家组理事,国际GRADE工作组北京中心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医师学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等。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和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
研究领域包括慢性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方法学。近年来关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和遗传因素对心血管等复杂疾病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利用多组学和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参与临床指南制定和循证实践工作。
主持科技部“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SCI责任/第一60篇。参编中英文教材和专著28部,主编《临床流行病学》教材。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首都医科大学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三等奖,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育教学奖。